不支持Flash
娱乐专题搜索:
影音娱乐

资料:卡罗-庞帝合作名导费德里科-费里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6:18 网友来稿
资料:卡罗-庞帝合作名导费德里科-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卡罗-庞帝曾经与名导费德里科·费里尼合作过影片《大路》。

  费德里科·费里尼简介:

  1993年10月31日13点20分。意大利首都罗马的翁贝托一号医院传出了沉痛的宣告:

  “全体意大利人最关心的、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费里尼,因心力衰竭和呼吸系统功能性障碍不治,于今日中午13时停止了一切机体功能,终年73岁。”

  消息一传开,意大利总统斯卡尔法罗悲痛地对记者说:“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声音,将继续在意大利和世界回荡,永不消失。”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惊闻噩耗后说:“费里尼是那些最懂得如何将诗意与现实、批判精神与同情心结合在一起的人之一,他的伟大、成功和赢得世人敬重正缘于此。”意大利著名电影

女明星索菲娅·罗兰也悲痛地说:“一颗伟大的明星隐去了,我们大家如今都处在了黑暗之中”

  的确,费里尼是受人尊敬的,他的德高望重源于他的伟大成就和精神:他曾依靠自学摆脱了贫穷的命运,跻身自己所热爱的电影界;他曾借助勤奋的学习和手脚麻利,从一个跑腿打杂的工作人员成长为名导演;他曾因为好学而导演了30余部电影,并先后5次摘取象征世界电影艺术最高荣誉的美国奥斯卡奖桂冠。

  在意大利电影界,人们都称费里尼是“魔法大师”,这是因为他那美妙绝伦的导演艺术,给了人们充分的精神享受。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魔法大师”的称号以及他在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是和他的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精神密切相关的。

  1920年1月20日,费里尼出生于意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于心脏病、中风死于罗马。由于年轻时的经历,他集导演、演员、作家于一身。

  作为五次获得奥斯卡金奖的电影艺术家,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是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他的口头禅是:“没有结尾,也没有开始,只有无尽的生的活力。(There is no end. There is no beginning. There is only the infinite passion of life。 )”“我的工作只是我和一切的关系。(My work is my only relationship to everything。)”“存在本身就是目的。(You exist only in what you do。)”

  年轻时他曾就读于罗马大学。由于被美国影片中的记者的景象所困惑,他试图冲从现实世界,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讽刺画和漫画上,并且开始写作。一些文章被做成电台的节目,如新婚夫妇"Cico and Pallina",其中Pallina是由一位表演系的学生Giulietta Masina扮演的,她最后成为了费里尼的妻子,从1943年10月30日开始,陪伴他度过近半个世纪。年轻的费里尼喜欢轻歌舞剧,并于1940年和喜剧演员Aldo Fabrizi成为朋友。Roberto Rossellini想让Fabrizi在Don Pietro扮演一个角色就是通过费尼尼,这部影片费里尼也参加了编写剧本,在拍这部片子时,费里尼经常出入于演出室,开始观察意大利电影的制作过程。费里尼便是在他20多岁时找到了一生的位置。

  “我相信一个艺术爱好者,本质是保守的,并且需要有秩序环绕在四周……我需要秩序,因为我是一个常犯规的人。我甚至承认自己是这么一个人。而为了要体现我的罪咎,我需要有非常严厉的规矩,带有很多禁忌,每一步骤皆有障碍,或有说教意味,或是由顺序的,或是有一层层的唱诗班满布其间。”                

  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生于1920年1月20日意大利里米尼海港,最初是作为编剧出现在新现实主义的阵营里的,执导后不久,费里尼却大步跨进了新现实主义之后的那个阶段--掌握自我、扩张主体的阶段。他不单是这个阶段的主角,而且看到了下一阶段的边界。他沿着《浪荡儿》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在记忆的王国中驰骋。

  《道路》的出现使意大利的电影论战转移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内部。他扩大了自我探索的领域,用宏观和夸张手法展现出这个领域中的迷宫(如影片《八部半》),并为转而采用隐喻和“道德说教”等表现手法作了准备。他的《乐队排练》一片到达了隐喻的彼岸。

  费里尼的古装片《萨蒂里康》和《卡萨诺瓦》是自我的扩大和游离,表现了梦境和幻觉中的重要事件,并不时抹上几笔完全属于尘世的哀怨凄切和缠绵悱恻的色彩(如《卡萨诺瓦》中表现的母子关系)。这两部影片实际讲的是许多人的生死问题,目的在于摒弃现世,或构筑某种思想体系。

  《八部半》开始用绝妙的手法探索(或激发)潜意识,后来的影片继续采用这种手法直到《阿马科尔德》为止。费里尼把自己的探索范围局限在由记忆创造和提供的想象领域中,全然不顾“外界”的历史事实时序。费里尼通过荣格使自己与20世纪的欧洲文化主流联系在一起,但他的表现手法确实深深扎根于意大利的传统中。

  费里尼通过自己全部作品证明,立足于具体的“自我”,使自己象如同大型汽球一样在辽阔的苍穹中翱翔,是完全可能的。他们创造出了“自我”的大型共鸣箱,但声源是“我”,而不是共鸣箱,换而言之,主体是“我”,而不是隐喻中的现实,或曰第二现实。

  费里尼作品表:

  1989 《月吟》(The Voice of the Moon)

  1987 《访谈录》(Intervista)

  1986 《金格和弗莱德》(Ginger and Fred)

  1983 《大海航行》(And the Ship Sails On)

  1980 《女人城》(City of Women)

  1978 《乐队排演》(Orchestra Rehearsal)

  1976 《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

  1973 《阿玛柯德》(Amarcord)

  1972 《罗马》(Fellini's Roma)

  1970 《小丑》(The Clowns )

  1969 《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

  1968 《死亡精灵》(Spirits of the Dead)中的一段《该死的托比》(Toby Dammit)

  1965 《朱丽叶与魔鬼》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3 《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60 《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1957 《卡比比里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

  1955 《骗子》Il Bidone

  1954 《大路》La Strada

  1953 《浪荡儿》I Vitelloni

  1951 《白酋长》The White Sheik

  1950 《杂技之光》Variety Lights

  编剧:

  1987 《访谈录》(Intervista)

  1986 《金格和弗莱德》(Ginger and Fred)

  1983 《大海航行》(And the Ship Sails On)

  1980 《女人城》(City of Women)

  1976 《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

  1973 《阿玛柯德》(Amarcord) Amarcord

  1972 《罗马》(Fellini's Roma)

  1969 《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

  1968 《死亡精灵》(Spirits of the Dead)中的一段《该死的托比》Toby Dammit)

  1965 《朱丽叶与魔鬼》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3 《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60 《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1957 《卡比比里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

  1955 《骗子》Il Bidone

  1954 《大路》La Strada

  1953 《浪荡儿》I Vitelloni

  1951 《白酋长》The White Sheik

  1950 《杂技之光》Variety Lights

  1950 Francis, God's Jester

  1948 The Miracle1948 L'Amore

  1946 《老乡》(Paisan)

  1945 《罗马,不设防城市》(Open City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