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 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18:07  新浪娱乐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千钧。一发》导演高群书 《凤凰》导演金琛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香巴拉信使》导演俞钟 俞钟金琛相视而笑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金琛高群书对话 三导演支持主旋律
(点击小图看大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高群书金琛俞钟聊天视频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趣谈美国电影的英雄主义(1)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小人物故事里的社会问题(2)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真正的大片需要精神支撑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中国的电影在艺术化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三位导演谈电影市场 高群书金琛俞钟做客新浪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中国电影创作者不够自信

  新浪娱乐讯 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由中国电影家协会(blog)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中国影协青委会承办,旨在扶持青年导演、扩大青年导演影响力的论坛。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在去年成功举办,今年的第二届也拉开了帷幕。除了观影活动外,数位年轻导演做客新浪,讲述影片创作过程,也是该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

  12月7日15时,《千钧。一发》导演高群书(blog)《凤凰》导演金琛、《香巴拉信使》导演俞钟,三位导演做客新浪,与网友讨论非传统主旋律电影。

  主持人:欢迎各位新浪网友,今天非常高兴我们再次邀请三位青年导演做客新浪,跟我们网友在线交流一下,欢迎三位。介绍一下俞钟导演,欢迎您。还有金琛导演,高群书导演。其实都是新浪老朋友,最近也经常看到有各自一些工作安排,所以今天难得聚在一起。这一次也是借了一个东风,就是第二届青年影像论坛,在这论坛当中各位导演选送有自己的片子供大家交流观摩,选送什么片子给大家介绍一下。

  俞钟:《香巴拉信使》。

  主持人:大家非常熟悉,可能很多朋友之前看过。

  金琛:《凤凰》。

  主持人:在影院热映。

  金琛:没有热映,正在放映。

  主持人:高群书导演应该是新片。

  高群书:叫做《千钧一发》

  主持人:提前在论坛上跟内部很多影业人士介绍一下。

  高群书:第一次亮相。

  《千钧一发》改编自真实事迹 高群书被主人公感动落泪

  主持人:先聊聊高导这部。介绍一下。

  高群书:这个片子是老警察排11个炸弹,它是突发性事件,也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这个主人翁不是正式专业的排爆的警察,做别的工作的警察,但他生活中有很多技能,按他老婆说除了生孩子,除了修飞机不会什么都会的一个人,出了这么一件事当时专业排爆来不了,局长问他你行不行,试试。因为他懂炸药,也懂电,后来他上去,上去一发不可收,一连排的11个炸弹,中间有很多黑色幽默的东西,实际上是大事件小人物,很危机时间里用非常规的方法把这个事情给解决掉了,挺有趣的。

  主持人:是真事。跟高导上一部《东京审判(blog)》相比,转变还是蛮大。

  高群书:完全两种东西,实际上拍大人物不是我们擅长,我们喜欢拍小人物,恰好这是个小人物。我原来拍电视剧,拍警察题材比较多,再一个对警察有天然的亲近感,当时我在网上一看经过和事情的时候对这个人特别感兴趣,就跟这个人就谈,他给我们讲了两个多小时,讲的过程我们心始终都悬着,最后所有人都落泪了,因为中间有很多他自己跟自己较劲,有很多过程非常感人,它是非正常但还是比较感人的过程,我决定用真实的过程,实际上应该说这剧本是他自己写的,我们给它文字化影像化而已。

  高群书喜欢非专业演员 欣赏警察生动个性

  主持人:你选的演员我看了一下大部分来自一级警督,二级警督,三级警督。

  高群书:我们演员都非专业演员,都是东北警察,两个派出所所长,一个省公安厅政治部一个处长,也是这个戏的编剧,还有一个是团委书记,所有演员几乎不是警察就是警察的家属。

  主持人:警察多刻板,走路都是有固定模式。

  高群书:不对,警察在生活中很生动,尤其东北警察他身上有天生幽默感,也有个性的东西。

  俞钟:有二人转的底子。

  主持人:那个土壤上人就有喜剧天分。

  高群书:他们生活中也非常具有表现欲,包括我们吃饭的时候,他把一个正常话正常不说,非把你搞得幽默不行。我们演员从来没有上过镜头,从来没有演过戏,但他自身有一种魅力,有一种从容,有一种特别淡定的东西,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他生活中的东西移植到剧情里就非常好,这个戏别得不敢说,表演上非常满意。

  主持人:而且选择惯非职业演员的高群书导演,在驾驭演员表演能力也非常有一套。

  高群书:俞导的非职业演员也非常厉害,华表奖好几个提名。

  《香巴拉信使》是主旋律影片 俞钟导演同样善用非职业演员

  主持人:我们聊聊俞导《香巴拉信使》,我们知道这个片子有你很多心血,包括剧本开始你投入很多。

   俞钟:跟高导境况差不多,资金上本来是有问题的,大规模起用职业演员资金上有问题。刚才不是说主旋律问题,其实《香巴拉信使》是个主旋律片子,起步来说是命题作文,要想把它拍得感人,首先得可信,观众得信这个人,我就觉得可能非职业演员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观众更加可亲,可信,首先观众对这个人物可亲了才可信,所以用的非职业演员,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主持人:非职业演员和职业演员,成名明星给观众感觉不一样的,可能有一些小人物如果让大明星来演的话,够失那个可信度,是这样的考虑吗,还是说我们请不起大明星,所以找了这一个理由。

  俞钟:有这个理由在里面。其实我觉得非职业演员有时候作为某些片子而言力量感更好,演员演出来毕竟是演出来,非职业演员可能是零分,也可能一千分,职业演员很容易达到八十分,九十分,但凡非职业演员出来那点东西是职业演员做不到。

  高群书:因为非职业没有经过训练,身上原本个性的东西还存在,原始态东西存在,是你如何调教他,梳理他的过程。

  中井贵一苗圃(听歌,blog)郭涛(blog)友情出演 《凤凰》不是大制作

  主持人:如何挑选这个片子,它要票房影响力还是贴近生活的本色,所以选择不同的演员。借这个话题问问金导,你的《凤凰》在各大影院放映,聚集很多的明星,像苗圃,郭涛等等,整个演员的片酬占你投资多少?

  金琛:这个戏演员片酬不大,中井贵一他作为个人投资人,这省了一部分钱。

  主持人:否则中井是最贵的。

  金琛:中井在日本是一百万美元,国内苗圃、和郭涛作为友情方面,他们拿了很少的钱,很给面子都是朋友和同学,在演员制作上不多。国内我们制作成本将近900万人民币,综合加起来整个电影制作是1500万人民币,在国外也是一个小片,在国内是中等左右一个影片。刚才说职业和非职业还是看题材决定,还有一个最终你的片子是往哪走,怎么回报,如果说常规商业影片非职业演员多对后面收益压力很大,但作为一个影片来说不分商业型的话,我觉得看片子本身要什么质量,有时候非职业演员力量会超过职业演员的,但也有一些必须相对剧情性影片,非职业演员做不到,他不具有承担表演的能力。

  我们今天谈的都是小人物,我们片子也是讲小人物,《凤凰》也是讲几个在生活里面冰冻,心已经死那几个人,也都是小人物怎么让自己温暖过来的过程,主题都差不多。

    大人物心态难以把握 平凡人更能打动观众

  主持人:透过小人物反映大的背景,高导之前《东京审判》也选用这个题材。高导之前一句话让我惊讶,他说我就能拍小人物,好像意思说大人物我不擅长或者他拍不得,拍不好,有这样的含义在里面吗?

  高群书:大人物首先已经不是人,已经成神了,有些东西我们触摸到但适不适合表现,适合电影影像去表现?因为大人物在我们所有人心态中已经大,已经超过我们生活经验,生活感知之外一种东西,它已经形成公众的东西,不是我们所能左右。但小人物可以按照我们真实的理解,真实的感受去拍他。大人物受到很多限制,发挥起来不如拍小人物发挥更好一些。

  金琛:大人物比较难把握,像我们这些导演就是普通人,只不过干导演这个工作,心态还是百姓心态,所以掌握一般百姓心态更容易体会一些。去年让我拍《天安1949》,后来这电影拍成了,一个台湾导演拍的,我当时就说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把握,毛主席49年什么心态,很多东西你非常难以体会,以你现在的思维很难把握他到底怎么想,后来台湾导演拍了,每个人定位不一样,我尽量还是会拍一些接近我自己个人生活的,能体会到的东西。

  主持人:可能小人物更真实,更贴近我们心,我们看到他的所作所为跟身边人一样,像《香巴拉信使》里的主人公,也做好事,有时候也犯点错误,真实可信。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真正大人物给我们很多概念化的东西太强烈,都要往高大全这方面塑造他,可能给导演自由发挥的空间少很多。

  高群书:身上光芒太强,把光芒表现出来很难。

  俞钟:大人物小人物还是时代烙印东西比较多,现在你说拍大人物,我那天说拍《蒋介石传》一定是个好片子,但肯定做不到。时代上的东西我觉得可能会有一些烙印在我们身上,所以大家都躲在小人物身上,还有制作水平的问题,人家《甘地传》一样拍得很好,制作水准在那,拍大人物一定要很多东西支撑。

  主持人: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好像翻过20年前,大家很少去拍小人物或者刻意选择一个平凡人作为影片的主人公,20年之后我们会有很多导演不约而同选择平凡人作为影片的主角,这算是一种进步吗?

  金琛:这应该跟观众有极大关系,观众现在都喜欢看跟自己近距离的故事,能打动他,当然也有皇家、帝国、远古他也会看,但是能感动他的更多是跟他比较近,好莱坞现在也拍好多离百姓近的。

    俞钟感慨英雄难觅 中国没有施瓦辛格

  主持人:而且他们取得非常高的评价,而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因为现在大家越来越自我,不太能够去接受一定要欣赏跟我们毫不相关人的生活。

  俞钟:有时候拍的时候我觉得挺可悲,我经常找演员我找不到王心刚,找不到当年的英雄们,我片子需要男一号的时候我找不着,以前英雄时代出来那一批男演员我经常找不着。我们现在拍老百姓片子拍很多,出来一批都是很生活化,离观众很近的演员,恰恰我们想拍一些大片或者拍一些有力量感,有英雄人物式的,中国有施瓦辛格吗,中国有史泰龙吗?没有,很难受一件事情。经常拍着拍着我说男一号怎么树不起来,他身上就没有英雄气。其实美国电影就是造梦,美国永远男一号是大英雄,拯救全人类就是他一人,观众为什么爱看,他还希望一个梦的东西,中国观众除了看小人物以外也想看这个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从业人员做得不好还是什么原因,没有这种片子,以前《渡江侦察记》看十遍八遍,这是挺可悲一件事情,突然大家信念感和英雄主义感没了。高导那个片子《千钧一发》一定非常有意思,它也是小人物大英雄。包括《香巴拉信使》也是英雄,但我们严格意义上说的英雄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以前那一批《渡江侦查记》、《红旗谱》,好像没了这种东西,这种精气神没了。你说那个东西观众不爱看吗,我不知道。

  高群书:观众也爱看那个东西,我们拍电影也想拍那个东西。你现在数数中国男演员或者女演员,谁适合拍《第一滴血》这样的,可能有,但是现在有一个问题,我觉得从第五代之后中国电影有一个问题,就解构,把所有英雄拉下神坛,造成我们没有培养这方面的人,所有英雄都下放把自己当成平民,但电影我们还是希望看到能力超出我们之外这样一种英雄人物,我们希望拍这样东西。我们刚才说大人物是概念中的大人物,而不是我们真实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大人物,我们希望看到一些巨将、巨人,但不是伟人。这么多年中国电影没有培养这种环境。你想想,从谢晋之后除了传统主旋律英雄之外,我们哪个电影培养出一个人物特别厉害,像《007》、《第一滴血》这些都没有。

  俞钟:其实好莱坞审片制度比中国更严,他完全从市场考虑的审片,你男一号必须爱国,必须家庭完整爱自己家,必须要爱自己孩子,美国片子“我要回家”最常见一句台词,必须为全人类负责,必须身上不能有毛病,比我们要求还严格。A类片,投资5000万上1个亿片子的男一号,制片公司不管你,你自己规定就要这样,他要求其实就是造神,他也在造神,给大多数来看,全家人都能看,小孩子也能看,你学他。

  主持人:很少有大人带着孩子去看。

  俞钟:我觉得还是我们创作者的问题。

  高群书:刚才俞钟说得也对,实际上就是主流商业片,在中国人家羞于谈主流商业片,要不特别大商业片,要不然就是艺术片,A类片子就是主流商业片,主流必须有主流意识,恰恰在中国过度鼓励创新的人觉得主流意识是不高明的,是比较弱智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很难,还是创造意识上的问题。

  主持人:我突然也想到了,你说如果以这样来看的话,不光断的是演员或者类型片这一部分,让投资来看的话,中国也有一些大导演,有号召力,资金吸引力,他们很高很高的投资,上千万甚至过亿这样的影片投入,要不然就是很多年轻导演他们可能千万以下资金的注入,中间就有一大片市场空白区,它可能引发类似很多很多片子缺失和导演能力的释放在市场里,我相信各位有这样的体会。

  俞钟:这市场决定,以前说3000万和300万以下的片子可以拍,中间都很难受。

  主持人:谁在难受?

  俞钟:市场难受。

  高群书:既定经验,他觉得这样,实际上有时候不完全这样。比如今天《凤凰》再给它2000万,市场效果比现在好得多。你在规划细分市场的时候,应该有细分,好莱坞B级片子也挣钱,A级片子也挣钱,因为它市场细化了。我觉得陈腐的观念按钱分,现在已经形成一个经验主义,已经形成现实,你投资不能超这个,要不然有周润发(听歌)我可以给你涨上去,但没有周润发可以靠别的因素加分,3000万以上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改变他们的观念是挺难。

  主持人:这个观念是投资方,是院线?

  高群书:投资方、发行方都有。

  主持人:真正良性应该是橄榄球一样,但是现在中国是恶性循环,这个印象根深蒂固,好像打不破这个局面。

  高群书:大家界定这个了,现在真的说1000万到5000万之间片子肯定是赔钱,要么是小的,要么是大,这样造成没有人闯这一步去,所以形成恶性循环。你不敢请大的演员,如果你没有大演员你从制作上,从话题上,从宣传上可能达到那个效果,我说《凤凰》再加两千万,一千万拿来投资,一千万拿来再搭配,这效果肯定比现在翻一大翻,它带来效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可能是等于八等于十。你可以科学的论证,科学的控制都行,但有些东西得把条件做足了,这就足够好了。

    金琛呼吁电影分级和细分院线

  主持人:高导说条件做足很关键的地方。有些片子在国外反响很好,载誉而归,但在国内票房不好,有多少噱头,有多少人给他想宣传的点子,给他造势,他没有资金做这个事情。

  金琛:说的细点就是以前一直在呼吁的分级和分院线,像《三峡好人》或者类似我的《凤凰》这种电影,甚至于像姜老师《太阳照常升起》都适合在一个小型电影院,不是全面上映的电影院,作为艺术类型的电影院在放映,相对观众群想看这个电影就看这个电影。剩下电影院分大块,分不同区块,在国外都是这样,我这个电影在日本分就很小,四个电影院,五个电影院,六个电影院这样来放,放时间比较长半年,大家有兴趣看这电影靠口口相传会看这电影。有些电影全国同步上映,这样电影毕竟少数,大商业片周期很短十几天就下线,如果所有电影都搁在平台上比的时候肯定比不了,而且别人满车厢,满楼道,满世界都是广告的时候你没有资金做,无疑没有用的。比如一个电影放三个海报,那个海报铺天盖地,你放在小角落里面,不是说观众不去看,而是观众根本不知道。如果放在相对的影院,分级制,不同院线,不同类型的影院就会好,导演提好几次分院线,他们上面主管部门也在考虑,不知道什么实施。

  主持人:应该提这样想法和建议应该挺长时间。

  金琛:好几次会前提过。

  主持人:现在进展什么样子?

  金琛:现在院线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对类型影片的分类还是不清楚,还是没有细化,所有电影都搁一块,像《香巴拉信使》跟一大片《卧虎藏龙》,你肯定死得不知道哪去,因为没有人注意到你,因为你这电影没有一些分类观众,这个厅专门是年轻导演拍的或者类似中国文化的电影,他去看。我们中国电影在国外很多地方,也都是放在艺术院线来放,很多人看中国电影他去相对艺术类型的影院去看,它观众是相对固定的。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老百姓都有极高的,或者特别强烈的看艺术影片的愿望,不太可能,更多老百姓在很烦恼,很劳累之余,还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娱乐和消费来看,他看完一乐就回家了,或者沟通感情的场所而不是欣赏艺术的场所。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