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票房综述:《功夫之王》成败皆因好莱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8日12:06  新浪娱乐

  《功夫之王》:成也好莱坞,败也好莱坞

  虽然影片《功夫之王》主要是成龙、李连杰、邹兆龙李冰冰(香港票房综述:《功夫之王》成败皆因好莱坞 听歌 blog)刘亦菲(香港票房综述:《功夫之王》成败皆因好莱坞 听歌 blog)等华人明星主演,且绝大部分的配角也是华人,但这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好莱坞式武侠片,既因为影片的导演是来自于好莱坞,更因为影片的叙事模式——影片的主体,也是类似于《指环王》系列之类的以流浪为母题展示青少年成长的作品,就如香港影评人所说,“故事是外国人写的,导演也非香港导演,虽然背景是我们熟悉的武侠世界,角度是外国人的猎奇视点……行外人可能无法相信,电影内容完全一样,主要对白如果是英语,卖埠价会高很多,因为英语是世界主流语言,市场比其他语言的大。卖埠价高,成本自然可以较大,亦承受得起两位武打巨星合作的片酬”。既然是好莱坞电影,在文化差异存在的前提下,拍出来的效果也并不一致,其实,就算是华语武侠片,香港导演拍的也与内地导演拍的有不同的主题与侧重点,尽管演员还是那么几个明星,动作指导、美术指导、摄影指导等也还是那几副老面孔,但却出现了不小的差异。

  而单就票房而言,之前被看好的“再创票房佳绩”在现实中却更像是影片开始时在虚无缥缈的云雾中打斗的场景一样,不过是泡沫般的美好愿望,而其香港票房,也明显不如前不久上映的《见龙卸甲》,更不要说与前几年的《霍元甲》、《投名状》(blog)等影片的票房相比了。其票房失利的原因大概有下面几个。

  首先,功夫武侠片的审美疲劳。香港电影素有“尽是癫狂,尽是过火”的说法,也缘于其常常出于商业化的考虑,一旦有某种类型片成功就马上引来为数不少的跟风之作,如九十年代初由徐克为主导的武侠片新风潮,因为《笑傲江湖》的成功,而紧跟着出现了不少武侠片,又如前几年《无间道》获得市场的肯定与口碑的赞誉,马上卧底类型的影片也就成为一时之作……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北美取得超过1.28亿美元的票房并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的肯定,让众多华人导演眼红而对武侠片趋之若鹜,《英雄》《无极》(blog)《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再到近两个月的《江山美人》、《见龙卸甲》等,连番的武侠片的轰炸,让观众无形中产生一种审美疲劳感。更何况,近几年成龙、李连杰在香港的票房号召力,已经是明日黄花,无法再比拟于九十年代初的黄金时代——假如是十五年前,成龙与李连杰如此的合作,香港票房超过4000万港元应该问题不大,可惜现在已是“回头太难”。(而在《功夫之王》中,成龙也明显已经苍老了很多,新任影帝李连杰在影片中的表演也仅仅是流于表面的表现默僧的沉默及孙悟空的顽皮,但谈不上人物性格的深度刻画,远远不如前两年的《霍元甲》与《投名状》,甚至不及《游侠》。)

  第二,本片更多意义是好莱坞电影。前文就已经谈到,这是一部主要由华人参演的好莱坞电影,如此的制作方式有利于影片的北美票房、欧洲票房,但是对于香港如今的观众而言多了些许的隔阂,而不利于香港票房。这里并不是说好莱坞电影在香港的票房就不会很好,这要具体看情况,尤其是看不同的类型,香港电影还无法拍出好的科幻片,所以好莱坞制作优良的科幻片常常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票房;香港本土盛产武侠片与黑帮片,而外来的武侠片或者黑帮片一般情况下也自然难以讨好。香港影评人列孚曾评论武侠片说,“在类型电影中淬炼了这么长时间的香港电影,电影类型电影之一的武侠片,是因为有从没有间断过、教深厚的武侠文化熏陶和武侠电影从来没有在香港电影发展过程中断过,因此,它会成为香港电影标志之一。然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不可能成为武侠片经典,原因就出在中国内地已没有了武侠文化,或早已与武侠文化‘绝缘’,人们只是在近二十年来才重新接触这本来传统的中国武侠文化,所以张艺谋只能将形式嫁接过去,但骨子里却是自己的‘没有武侠文化’却又‘要有武侠’的那一套,只有类型的壳而没有类型的内在”,内地武侠片是如此,而好莱坞的武侠片也是如此,缺乏香港武侠片的内核,而多了一些的隔阂。(而在放映的影院安排方面,与去年《蜘蛛侠3》《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等片动辄超过100家院线上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片仅是在48家院线上映。)

  第三,影片整体上是普及香港功夫武侠片的教育的“脑残”水平影片,大概是想要给欧美观众介绍一下香港新派武侠片以来的简单发展吧。于是,影片开始就在男孩的卧室里挂满了《十八般武艺》、《猛龙过江》等香港武侠片的电影海报,片头设计也是以《大醉侠》、《独臂刀》等经典作品的场景介绍电影的主创人员;随后,男孩刚来到古代的中国时的场景借鉴于《霍元甲》,在客栈及在竹林的两段则是向胡金铨的《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致敬,醉拳则来自于三十年前的《醉拳》,螳螂拳、蛇拳、虎拳等也可以在七十年代《螳螂》、《蛇形刁手》、《洪熙官》等影片中找到影子,玉疆战神欺诈孙悟空的那句“兵不厌诈”也是对去年《投名状》的回应……虽然说,《功夫之王》也有部分九十年代《黄飞鸿》系列甚至是《霍元甲》等片(主要是由李连杰主演的)的痕迹,但更多是对六七十年代香港新派武侠片的致敬,而如今进入电影院看电影的香港观众则是以生于八十年代后的青少年为主了——既然五年前的游戏Dare or Truth都已经过时落伍,更何况是数十年前的传统功夫片呢?

  再者,影片的档期不是很好。传统香港电影的最佳档期是农历春节档和圣诞档,后来随着好莱坞大片不断的进入香港市场而也被开发出暑假档,五一的长假档期则是来自于内地,《功夫之王》选择在四月下旬上映,大概是想先上映一周,然后以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使得其在五一假期中持续成功吧,但今年的四月底档期已经不像前几年的一般,一方面,内地取消了五一的连续长达一周的长假(加上周末只有三天,现在),另一方面,好莱坞的暑假档也越来越提前于五月初,今年在4月30日开始上映的《钢铁侠》便是借鉴于去年的《蜘蛛侠3》拉开了暑假档的序幕……《功夫之王》选择在相对比较冷清的四月下旬开始上映,随后又要面对好莱坞暑假科幻大片的强大攻势,自然显得有些尴尬的。

  此外,影片上映后的口碑一般般,这也影响到了票房的持久性。今年,先后有《长江七号》、《江山美人》、《见龙卸甲》等影片因为口碑而影响了票房,这次的《功夫之王》在香港虽然不至于口碑像《江山美人》、《见龙卸甲》一般的普遍是劣评,但剧情的“脑残化”也遭到不少观众的诟病,再加上影片的不少动作场景于香港观众而言是熟口熟面,受到不少的质疑。如一位观众评论本片“李连杰同成龙打的那段打得太长,其实可以分开打多几次,每次再打得精彩……刘亦菲角色略嫌多余,可有可无;讲天庭故事不知为什么会有白发魔女,真是创意无限”,当然,也有一些影迷觉得影片拍的比较好,如一位观众觉得本片“故事结构完整,且非常生动,具有趣味性,尾段更是高潮迭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李连杰一人分饰两角的条件交代得很清楚,另外刘亦菲的确是现今艺人中,难得一见的大美人”,另一位观众则认为“一向功夫片的剧情都是很差的,《拳霸》《女拳霸》都是由头到尾打,没有人会注意剧情发展;而在同一部戏里,第一次见李连杰同成龙打,还有其实当中教了一些功夫道理,加上小小的笑位,整体上都不算差了”。

  “过去总以为美国动作指导定然是全球最优秀的,美国导演也必定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可如今我晓得了,说到动作片,我们才是最顶尖儿的,他们还要向我们借镜,假如你叫美国导演用我们的方式拍动作片,他会做不来”,数年前,成龙如此的为着香港动作电影而自豪,而《功夫之王》则让人在特效时代看到传统的功夫武侠片走向好莱坞的一种可能,这不知道该是让人感到可喜还是可悲。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功夫之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