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类电影剧本来源不成问题
改编类电影一直是电影市场舞台上的活跃者,而近几年随着好莱坞剧本质量的下降以及数量的匮乏,改编类电影再次活跃起来,毕竟对这类电影来说剧本的来源并不成问题。而改编类电影分为著作改编、游戏改编和漫画改编。
第一,著作改编
著作改编电影比比皆是,纵观80年的奥斯卡电影发展史,《飘》、《蝴蝶梦》、《环游地球八十天》、《教父》、《英国病人》等,那一部都代表了一个时代,而除去这些问鼎奥斯卡的作品,每年都有数不尽的文学著作被改编为电影。而象《傲慢与偏见》之类的经典名著如金庸的作品般,依然在不断地被翻拍。进入2008年,《生死朗读》即将上映,而全新《呼啸山庄》的拍摄也被提上了日程。可见著作改编依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且必将一直进行下去。
著作改编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艺术轻商业,这一点很正常,毕竟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是非常困难的,而绝大多数被选中的著作都是备受好评的作品,这无疑又增加了电影改编的难度,稍不留神就会被影评人抨击的体无完肤,并且还会被扣上糟蹋佳作的罪名。所以,这也注定了主创人员的绝大多数的精力,将会被投放到影片艺术性的创作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电影的商业性,所以著作改编一直处于小成本高水准低票房的境地。而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不论是《哈利波特》系列还是《纳尼亚传奇》都为改编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证明著作改编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商业性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以加大投资为特点,著作改编开始向着商业化的方向迈进,《黑暗物质》的投拍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最后效果并不理想,但著作改编的商业化旅程已然启航。
第二,漫画改编
自从《蜘蛛侠》上映后漫画改编的风潮便兴起了,随后《夜魔侠》、《神奇四侠》以及《恶灵骑士》等跟风之作便涌现而出,而在经历了《蜘蛛侠》系列和《x战警》系列初期的辉煌以及高票房收入后,漫画改编电影的口碑和票房都跌入了一个低估。先是以《夜魔侠》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票房欠佳、饱受抨击,而《x战警3》在上映之后更是创下了高达66.6%的恐怖次周跌幅,而《蜘蛛侠3》上映后不论口碑还是票房也与预期相差甚远。
漫画电影的改编不同于著作改编,毕竟著作的文字形式并没有那么直观,而漫画则是用视觉图画来表现剧情,所以观众的接受度回到很大地影响。记得在《x战警》第一部上映的时候,还引发了关于x战警队服的讨论。而在越来越鬼魅的电影特技支持下,导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漫画风格,甚至进行再创新使电影更加富有视觉魅力。但漫画改编电影的瓶颈还是到来了!
漫画改编电影的瓶颈就是对于电影内涵的拿捏不够到位,不论是《夜魔侠》还是《恶灵骑士》,在原汁原味地还原,甚至更大程度地提升漫画的风格之后。在那华丽的美工和特技之下往往是一个平庸、甚至有些愚蠢的故事。这种仅形似而非神似的局面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观众对此种类型的电影审美疲劳之后,立马就会将其舍弃。对于影片内涵的探讨将是漫画改编电影日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第三,游戏改编
而对于游戏改编来说,其难度其实远大于著作改编和漫画改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游戏本身有着相当长的通关时间,这可以让游戏包含巨额的信息量,而对于只有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来说,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游戏的精髓实在是太难了。毕竟电影的时间有限,无法对人物进行合理的刻画以及对剧情进行逐步烘托。
其二,游戏毕竟也是视觉与听觉的表现,作为拥有同样特性的影视,观众会在无意间进行对比,而这种对比会对电影的制作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尤其是在cg动画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一些游戏中的过场动画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电影制作要在保证不输于其画面和特技效果的同时还要再次创新,着实不易。
其三,游戏玩家对于电影改编的接受度偏低,任何的改动都会使玩家群体感到不满,这也是《最终幻想》电影版的剧情选择原创,而与游戏毫无关联的原因。很多玩家无法忍受那些被他们摸索了无数次的场景,以及伴随他们度过漫长游戏时间的人物被篡改,游戏改编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一批消费群体,但同时也会在第一时间失去一批消费群体,而这一得一失盈亏与否则要看情况而定。
其四,与游戏的联系度非常难以把握,从《生化危机》系列与游戏结合的数次摸索来看,与游戏完全无关或是过于紧密地结合都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可以说近年来游戏改编电影也不在少数,但不论是《古墓丽影》、《生化危机》、《DOOM》还是《寂静岭》都没有办法完美地解决以上问题。这也是限制游戏改编作品的重大瓶颈,随着一次又一次地恶评如潮,我们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毕竟让一个个好题材成为票房毒药无不令人心痛,而从至今为止票房最高的游戏改编电影《古墓丽影》来看,在游戏大框架下最大程度复原人物,并且在剧情的编写上尽力靠近游戏宗旨,却并不与游戏相结合才是以后游戏改编的最好发展方向。 戴威(blog)/文
点击查看“透过电影看未来”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