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时报:论尽上海电影节的“是”“非”(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01:56 信息时报
截至22日下午,为期9天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收获了680万的票房,观众24万人次,与去年持平。这组数据会更有意思,尽管参赛片中没有一部美国电影,但展映的美国片仍是观众消费的首选,共有15部美国电影总计30个放映场次席无虚座。其中最热的是《功夫熊猫》,另外《美国黑帮()》和《染血王国()》都有4场满场。展映片中今年主打的三大影展包括明格拉影展、伯格曼影展以及邵氏影展也反响不错。邵氏的《大醉侠》、《少林36房》,明格拉的《英国病人()》以及伯格曼的《野草莓》和《秋天奏鸣曲》是三大影展中票房表现最好的影片。 2、请问大陆年轻人的生活去哪了? 台湾电影在这届电影节上引发的话题是:大陆年轻人的生活去哪里了?与大陆电影一窝蜂古装武侠大烂片的风潮一样,台湾片也在一窝蜂地青春校园着。 《六号出口》和《九降风》的试映吸引了上海许多年轻观众前来观看。这两部片子并没有什么大牌明星,然而,在采访《九降风》的导演时,一位年轻女观众说:“我一度哭得浑身发抖,一直到现在(要知道电影播完后又有长达10分钟的字幕,再是导演与观众互动的环节,然后再是媒体在门口堵住导演的采访,“现在”指的就是这个时候)我都还在发抖。”这样的表达或许夸张,但证明了热血青春的感人力量。台湾的年轻人是幸福的,有这么多导演去纪录他们或荒唐或残酷或单纯然而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的青春。 可大陆的年轻人呢?他们的生活在哪里?有,贾樟柯有记录过小城青年经历改革开放时代的青春;姜文也有纪录过他们的已经距离现在超过30年的青春;当然更近一点的还有《北京乐与怒》。可是正在进行的青春呢?大陆的年轻人不会永远停留在小小电视屏幕上的《16岁的花季》或者《花季·雨季》,80、90后生人也不会永远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已经在电视上《奋斗》(blog)了,但电影呢?他们的青春了无痕。 3、请问内地导演们为何集体失踪? 一个区区的上海电影节,对于内地导演们的吸引力的确很弱。已经是“大师级”的第五代自然是完全不屑的,他们的脸现在只能在国外电影节里出现了;第六代从地下走到地上也没几年,但明显对这个电影节没啥兴趣;其他那些算不上什么代的本着国产特有“一窝蜂”精神的,自然也是不会看得上国内电影节的。 于是,第11届国际上海电影节就这样被迫地“国际”了。内地电影导演们没几个出现的:第五代全体失踪,第六代只有一个贾樟柯全程出现,倒是香港电影导演还有几个。三三两两地聚在文隽开在影城对面的饭店里。可是,如果内地导演们都不在意这么好一个与国内观众接触的机会,又怎么会知道市场究竟是什么?观众到底喜欢什么呢?如果这样,除了自恋又还能做出其他的什么呢?
【上海电影节吧】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