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电影与《孔子》的可能
何谓史诗电影,史诗电影不是一个专门的电影类型,因此定义非常广泛,最早脱胎于一种诗体的含义,它强调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不同方面、不同事件、完整的人物性格的描绘映射出来的,而这些性格则是在表现生活过程的复杂形式时通过铺展情节实现的,作品反映生活过程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到情节结构的复杂性,或者把注意力圈定在人们生活有限的范围内,集中在所描写性格的一个事件上,如《耶稣受难记》;或者勾画主人公相对完整的生活道路,如《勇敢的心》;或者将壮阔的生活层面细致展现,赋予人的性格和命运复杂多样的含义,更好地折射历史的厚重感,如《角斗士》。从广义讲,“它的中心是艺术家对人的个人命运以及个人同人民的关系的理解、对历史过程的实质的深刻认识。”所以,内容“照例都充满了英雄的激情”,所涉及的事件中的个人、国家或民族的利益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史诗电影往往与各种类型片重叠,包括服装戏剧、历史戏剧、战争片、科幻片、西部片甚至探险片等;它有着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情节跨度大,涵盖远古、圣经时代、中世纪、近现代历史;题材除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战争、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或名人传记这些实实在在的素材以外,还有神话、传说、科幻、魔幻事件等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的奇葩。
不用夸饰和虚构,孔子的生活就充满了意外,从他的出生到奇迹般的成长为众所瞩目的青年学者。孔子活动于春秋时代的末期,吴越争霸极盛之时,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正是礼崩乐坏的大时代。因为铁制兵器和农业工具的出现,新的生产力得到发展,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人际关系和仪礼制度遭到重大破坏,事实上整个华夏-中原诸侯群体都在惶惶不可终日。孔子虽然追慕周公执政时的封建正统,但他绝对不是抱残守缺之人。否则他怎么可能从“贱”、“鄙”(孔子自述)之人经过勤奋学习成为博闻强识的至圣先师(后世法家也出于儒家,子夏、韩非、李斯的老师分别是孔子和荀子),完全改变了中国的教育生态,此前只有贵族士大夫才能有学习机会,而孔门弟子几乎全是寒贫出身,有教无类、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教学相长、温故知新等等教育原则,都由他所创制。孔子在教育之外,更试图推广他的政治理念,但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他遭到现实的挫败,弥兵、息战、劝学等等直到21世纪的今天才可能全面实现。在我看来,孔子的儒家思想最强悍、彪炳千秋、惠及华夏数千年的便是儒家思想从整体上讲是开放和宽容的,哪怕在董仲舒、二程、朱熹等汉宋儒家的整合之下,儒家和国家、士人、老百姓的多角关系在前现代社会中最出色、最恰当、最各得其所。
战争背景下营造史诗语境
中国古代社会从整体上讲是文人执政,这与宗教统治、君主专权等社会制度有着本质区别,而且社会阶层流动明显,这一切都拜春秋战国那一段思想开放的轴心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孔子是即开风气又为师之千古杰出人物。(老子更近传奇,事迹多不可考,而《老子》之成书和流传晚于《论语》等。)对于孔子而言,再宏伟叙事的史诗电影都不过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很多影迷将史诗电影的概念主动缩小了,似乎没有战争就不能称其为史诗。从《角斗士》以来,《指环王》、《天国王朝》、《特洛伊》、《亚历山大大帝》等电影,都是如此格局。或者把历史传奇化、或者将神话去魅、或者创世纪等等,但这一波整体上以战争为主。再往前看,从好莱坞最初的《党同伐异》、《一个国家的诞生》、《乱世佳人》再到《宾虚》、《十诫》、《阿拉伯的劳伦斯》、《斯巴达克斯》,以及《天与地》、《战争与和平》、《乱》、《甘地传》、《霸王别姬》、《辛德勒的名单》、《勇敢的心》、《美国往事》、《现代启示录》等等,绝大多数史诗电影,无论是表现伟大的人物,还是紧张刺激的历史事件,绝大多数都需要以真正为主要背景,也就是说战争始终是史诗电影的典型环境。怎样达到文化、文明、文学为扎实可靠的背景,又能够与战火频仍的“春秋无义战”相辅相成,《孔子》也要以春秋笔法来操练。因为《论语》、《孔子家语》、《史记》等记载都是流水账,如何将他们掺和起来是个难题,所以一定要参照《东周列国志》。孔子之周游,一定都是大场面,浩浩荡荡,不亚于长征的磨难,时间更为长久,且要知道春秋时期国与国、城池之间还有许多蛮荒之地,封土建国的痕迹还有很多。
真实还原春秋历史
《孔子》不能一派横店范儿,否则将是天大的笑话。《孔子》将至少出现鲁国、齐国、卫国、蔡国、陈国、郑国等等,列国自有各自的风格,总不能太单一的建筑、风情吧,而如何去营设没有先例可作参考。除此之外,对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尤其是礼仪和韶乐)的展示应该融合到剧情之中,若要那个伟大时刻的风姿再现,都不仅仅是钱的事情。礼仪、服饰、器物、典章等先秦文明的诸多层面,应该尽可能的还原而不是臆测或虚构,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几乎没有正规表现,在此建议剧组找李零、李学勤等专家做顾问,以便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建设出场景。花钱如流水是铁定的,否则只会是粗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