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真实孔子:至圣先师本是坦荡悠闲之人
失败的人生,完美的人格,经典的著作,典范的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标本,无疑这些都构成了孔子被不断神化的前提。《孔子》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高大威猛、智慧发达,生不逢时但却造就了万世师表的机缘,既是连连遭遇挫折的政治人物,又是一个永远活在当世的积极求索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式的人物,在他面前,学生拥有完整的人格独立和个体尊严,要切实表现出来很不容易。史诗电影总要要求一以贯之的核心精神,高潮迭起的结构,《孔子》剧本要多多打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然是至圣先师,但那是后来人的赞誉,他本人的性格倒是开朗有趣的。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指出,《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月,咏而归”。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面貌,也许才是影片最难表现和需要拍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