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人影事:
1.概述:港片是回流还是转型?
随着奥运的过去,杜琪峰的港片《文雀》也姗姗来迟,尽管被剪辑了数分钟,但整片来看依然是一部比较有香港特色的作品,应该说,此前电影市场观察者对于奥运之后港片的回流的期待,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而最近香港电影的相关新闻,也逐渐的多了起来,如银都机构出品的《十分钟情》(此前曾在回顾时谈到,删了其中一个短片),突然安排在9月4日香港上映,而林子聪导演的《大四喜》,从今年四月也延迟至9月4日上映;又如吴京导演的《狼牙之阿布》、熊欣欣( blog)导演的《战·无双》,以及女导演王嬿妮的处女作《渺渺》,相传将在十月份上映;而彭氏兄弟则分别执导新片《岁月情》及《三角错》,预计将在明年二月份上映……整体而言,香港电影显露出了回暖的趋势,尤其是比起暑假档的数个月的冷冷清清的状况。
但是,这种回暖的背后,并非是传统的港产片的回暖,而是港产片进一步向大华语片的过渡与转型。即将上映的《十分钟情》,原本在今年三月份的香港国际电影节首映,但是因为没有通过审查而推迟到前不久的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时首映,并删剪了其中一个片段——尽管其在内地的上映日期还没有确定,但以本片的删减行为尤其是出品方是银都机构来看,其将会在内地市场上映;林子聪的《大四喜》也是类似情况,为了能够进入内地市场而一再的推迟上映时间,甚至即将上映的《大搜查》、《剑蝶》(blog)以及《出水芙蓉》、《神枪手》等,无不受到内地市场的制约——港片进入内地市场就像是一场游戏,而内地的审查制度则是游戏规则,要想进入则要必须通过这些规则的制约或者规范。
另一方面,港片为着内地市场的同时,以内地导演为主导创作的影片也逐步的进入了香港市场,无论是传统的放映业还是DVD产业。9月11日,原本定于这天上映的《大搜查》、《剑蝶》都推迟上映,改为上映中影集团出品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本片在香港夏日国际电影节时进行了首映,并以三级片的级别进入香港电影院,这是内地新导演刘奋斗的最新作品,且这部作品在内地的上映时间还没有确定,于是,传统的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陷入了一个怪圈:港片想要进入内地市场而不顾本土,内地电影则不惜以三级为代价在香港市场上映(对比的是八九十年代第五代的“民俗电影”及九十年代第六代的“地下电影”)。而惊悚片《救我》八月底发行了港三版DVD,这周则发行《精舞门》及《荒村客栈》这两部由内地导演执导的新片的DVD,其中,《荒村客栈》虽然由英皇公司出品发行,但并不安排在香港市场上映,而直接发行DVD。
于是,港片陷入了一种状态,既要以内地市场为主导,又要面临内地电影的渗入,而加剧了两者的融合,并在实现着港片的逐步转型——转向于大华语片。
其实,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文化批评者阿巴斯就谈到香港文化的“消失”,他认为香港文化是“一种消失的文化,一种在自身即将消失的情况下呈现出的文化”,而“消失在这里的意义并不是指不存在、没出现,或是为在场。它甚至也不是不为人所认识——而是一种误识,即把一样东西误识为另一样东西”。阿巴斯的所说虽然并没有在香港回归时马上成为了现实,但却早已潮流“暗涌”,到了被誉为是“100%的本土特色”的影片《麦兜故事》时,影片便已经在旧大角咀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间“抖抖脚”着过渡(《麦兜故事》的原著作者谢立文指出“抖抖脚”是“真正代表现今新一代年轻人。麦柄在以前,麦太在未来,而麦兜在现在乃确切的表白,今天年轻人沉迷打机,其实不正是‘印脚’的变奏——打了一天机正好是无前无后、只有现在的表现”),再到近几年的《龙虎门》(影片中将传统的草地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融合一起)、《狗咬狗》、《心想事成》、《投名状》(blog)、《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影片的将故事背景越来越脱离于香港本土而或者趋向于缺乏特定地理位置的现代化都市(暗指传统的“消失”),或者是“向后转”趋向于古装,于是,在杜琪峰的《文雀》里,那些黑白照片,那些逐渐在现代化里变迁的场景,更大意义上是对于一个逝去时代的记忆及缅怀!
香港影评人列孚曾在文章《香港电影的传统优势:创意·娱乐文明·都市感》中谈到创意、娱乐文明及都市感是传统香港电影的三大优势,但在“后现代”的今天来看,香港电影恰恰缺乏了这三大优势,如刚刚上映的叶念琛导演的《亲爱的》,原本在《独家试爱》、《十分·爱》及《我的最爱》中带给年轻观众不少惊喜的叶念琛,却一改以往的慢工出细活的方式,快捷的炮制出缺乏创意的《亲爱的》,而票房与口碑都遭遇了滑铁卢;即使是其一度引为自豪的都市感,也缺失了传统的香港都市感(变得与北京、上海等大型都市差不多),这刚好反衬出港片优势的消逝……也有人乐观的认为香港市场还需要富有香港特色的作品,更有电影院线支撑着需要传统港片提供上映,但是,这更像是一则美丽的童话,毕竟,一方面现在的年轻观众已经逐渐的习惯了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另一方面,院线如果没有传统港片提供上映则也会改为上映大华语片或者亚洲电影甚至好莱坞片等——这种情况在香港市场也并非没有出现过,而以近邻的台湾市场来看,更是不少片商以发行好莱坞作品为主。
阿巴斯谈香港文化尤其是电影文化的“消失”,更像是一则预言,在十来年后的今天成为了事实,于是,港片逐渐的为大华语片所同化,而“香港电影”也会像“上海电影”一样成为一个历史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