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来自于文学批评中的俗话早已成为了经典,同样的,在文学创作或者电影创作中,根据同一个题材创作出不同的作品,这早已成为常见的现象,如历史中的三国争雄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就有很多的不同点,而在近年的电影改编里,李仁港通过《见龙卸甲》将赵子龙塑造为一个“神”式的英雄形象,吴宇森的眼里则是周瑜与诸葛亮的双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据说张婉婷还在筹拍女性版的“三国演义”……
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自魏晋以来就有不断的民间传说流传下来,也经过文人的改造、再创作而逐渐的有了如今的面貌,但在不同的创作者来看,依然会看出不同的重点,于是,就像刘镇伟觉得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并非很心甘情愿的跟随唐僧取经而创作《大话西游》一样,徐克以自己的理解而创作了《梁祝()》,如今,马楚成更是觉得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缺乏抗争而用今天的眼光创作了这部《剑蝶》(blog)……
即使不算那些以比较含蓄的方式改编于梁祝的电影作品,至今也有超过十部直接改编于梁祝的作品面世或者即将上映,也为这个传统的民间故事不断的注入新的元素。
(一)二三十年代:鸳鸯蝴蝶式猎奇
作品:
1.《梁祝痛史》(1926年年)
导演:邵醉翁
主演:胡蝶、吴素馨
2.《梁山伯祝英台前集》(1935年)
《梁山伯祝英台后集》(1935年)
导演:邵醉翁
主演:罗品超、谭玉兰
目前华语电影史中记录下来的早期关于梁祝故事的影片,便是这两部由天一公司出品(其中《梁山伯祝英台前集》、《梁山伯祝英台后集》是由天一港厂出品)、邵醉翁导演的作品。
清末民初时,因为出现了专门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并被评论者评其“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而得名“鸳鸯蝴蝶派”,后来随着《空谷兰》、《可怜的闺女》、《秋扇怨》等作品的改编为电影,影坛上出现了鸳鸯蝴蝶派的盛况,几乎与当时的武侠电影“火烧潮”形成双雄对峙。
另一方面,在影坛上,根据程季华的记载,二十年代中期各大小电影公司拍片出现了严重的雷同状况而使得观众有所厌倦,于是,天一公司“想出了窜改民间故事内容、盗用古典小说情节的一着”,1926年时便拍出了《梁祝痛史》、《珍珠塔》、《唐伯虎点秋香()》等根据民间故事或古典小说改编的作品,其中,《梁祝痛史》被赞为“既得以表彰千古韵事,亦足重申当时艳迹,哀感顽艳,兼而有之”。影片的侧重点在于“韵事”、“艳迹”,以当时流行的鸳鸯蝴蝶派的方式展示古人的生活,既是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但也对原本的民间传说做了很大改编。三十年代因为战事的紧张天一公司创办了港厂,在1935年时重拍了梁祝故事,但整体上依然是类似于前作《梁祝痛史》般的侧重于鸳鸯蝴蝶式的猎奇性与娱乐性。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