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李宗陶 发自上海
文艺只能是工具
人物周刊(blog):你做过夏衍的秘书,夏衍当年对电影界,包括对谢导的支持,是不是跟早年在重庆话剧团排过戏的经历有关?
李子云:他的主业是做报纸,但与文艺界许多人的关系很好。我记得当时他跟张瑞芳、金山、郑君里、舒绣文他们比较近,谢晋那时属于年轻一辈的。他喜欢有才气的年轻人,不论作家、演员、画家、音乐家、记者,有才气他都爱护。所以他身边总有一批隔代的,甚至隔两代、三代的忘年交。
人物周刊:1965年批《舞台姐妹》(blog),接着发表评《海瑞罢官》的文章,据说由此拉开“文革”序幕。
李子云:当时有一批作品挨批。阳翰笙的戏《北国江南》(阳翰生编剧,沈浮导演)更早一些,1964年就挨批了。1964年文化部“整风”,从批判《北国江南》、《早春二月》开始,“揪出电影界一条又粗又长的黑线”,包括《林家铺子》、《不夜城》、《舞台姐妹》等等。最后夏(衍)陈(荒煤)路线定案,夏衍从文艺界调到外交部亚非研究所挂一个虚名,被下放去搞“四清”。关于《北国江南》我写了篇文章,被点了名,也下放搞“四清”去了。当时“四条汉子”已经定下来了:田汉、夏衍、阳翰笙、周扬。
人物周刊:为什么总是从电影开刀?
李子云:最大众化嘛。大家都爱看,群众看,领导也看,要弄活靶子,从电影抓起最好。高层领导也需要文化娱乐。当时好多进口片的观摩是我联系的,我还得去会场招呼。像老的美国片,《出水芙蓉》我陪着看了三次,《居里夫人》也有三四次。有个《翠堤春晓》,约翰·施特劳斯的传记片,陈毅老总爱看,但第一集拷贝丢了,所以总看没第一集的。
人物周刊:当时是怎么审片的?
李子云:各电影厂党委先审,然后送地方审,审完送中央。譬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片子归吉林审,最后送中宣部、政治局。有时拍了三分之一就要看片,但电影拍的时候常常是一个布景拍完再拍下一个,所以看的时候是不连贯的,跳来跳去。夏衍审片常常一审审5个,我跟着看,那时候我才20出头,看得想吐。
毛主席不是说嘛,包括周扬这种改造得最好的,一谈到某些文艺问题,一牵涉到形象思维,还是“顽强地想表现自己”。而文艺只能是政治的宣传工具。
“文革”时禁的那些戏毛主席自己爱看,他喜欢看旧戏,都是有绝活的那种。调李炳淑(梅派青衣,常演剧目《白蛇传》、《凤还巢》、《杨门女将》,后唱样板戏《龙江颂》、《审椅子》)他们进京内部演出,据说唱到凌晨3点钟。
谢晋的作品结实
人物周刊 :“文革”后谢晋导演的几部戏,《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今天看来还是蛮感人的。
李子云:“文革”之后,震动大家的作品还是跟政治有关,都是翻案作品,拨乱反正嘛。像话剧《曙光》、《于无声处》、《控诉》,像电影《天云山传奇》,我看的时候也是激动万状。为什么?政治上出了气。但今天回过头去看,它是以概念化反概念化,还是没有摆脱那套政治上的说教。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