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传记《梅兰芳》
策划:赵静
人们大抵是有一种英雄情结的,对所有取得成就的人都喜欢滤去缺点奉为完人。因此,在描写著名人物的传记式影片中,他们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陈凯歌拍《梅兰芳》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过这种考量,但梅兰芳的一生实在太过丰富了,即使不去强调他的功绩影片也会精彩异常。
陈凯歌在讲起《梅兰芳》的时候,掩饰不住满脸的骄傲与自信。他说《梅兰芳》将这位京剧大师的一生从神还原成为了人,他的感情纠葛、恐惧动摇都有细腻的表现。观众对《梅兰芳》的期待更多的来自于想要了解大师平常时刻的喜怒哀乐,以此来接近那个陌生的梨园世界。
英雄固然很可贵,但当英雄洗去铅华站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人们才能更清楚的触摸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更容易被打动。《霍元甲》(blog)一举改变了那个凛然大义的民族英雄形象,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想原来英雄也会年少轻狂。央视热播剧《李小龙传奇》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李小龙在学校时候的逞勇斗狠以及其他时候所呈现出来的缺点和人们心中的偶像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更多的人趋向于认同这个曾经不太了解的李小龙形象。越来越多的导演在拍摄名人传记的时候开始偏向于把他们还原成普通人,有缺点的人物才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有许多媒体形容现在是一个偶像缺失的年代,人们不再崇拜偶像而把自己的思想作为行动的标杆。甚至有人唯恐天不乱的说偶像缺失即意味着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事实上,不再盲目的崇拜偶像意味着人们的心中有着强烈而清晰的是非观念,不需要偶像来做指路明灯。另一方面,人们也意识到英雄和普通人的差别不过是一个时机,所谓时势造英雄正是这个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传记影片把著名人物还原成普通人反而更能赢得观众的喜爱,人们很可能更愿意看隔壁夫妻在屋里摔东西打架而不愿意去聆听某某家某某人物絮絮叨叨的灌输“知识”。但当这个曾经被神化的人物在吃饼的时候撇了一截大葱吃,观众更可能会发出唏嘘感叹,从而更喜欢这个所谓的“英雄”或“圣人”。
偶像崇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要想吸引精明的观众掏腰包一味的给英雄唱赞歌已经不行了。出于这样的考量,投资商们为了赚回本钱,在拍伟人传记的时候更为谨慎,也更愿意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把伟人放在普通的环境让他做普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