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新浪潮渐行渐远 风光30年导演大多退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01:06  东方早报
香港新浪潮渐行渐远风光30年导演大多退隐(图)
许鞍华关注社会现实 IC 资料图
香港新浪潮渐行渐远风光30年导演大多退隐(图)
“老怪”徐克堪称香港影坛最多才多艺的导演 CFP资料图

  本版撰文 东方早报记者 刘嘉琦

  2009年,许鞍华用一部低成本制作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征服重艺术的香港评论学会和重市场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徐克将他天马行空的电影触角伸到了市场未知深浅的内地。杜琪峰在香港导演集体北上的大潮中,依然固守香港电影的传统文化,拍属于香港的电影。当年受徐克启发,用《英雄本色》改变香港英雄片套路的吴宇森,也赶在香港电影百年大庆前交出了华语史上最贵最卖座大片《赤壁》。这些名字,都与30年前香港电影史上最富激情的一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无线电视台节目部经理梁淑怡创立了“菲林组”(即用16毫米胶片拍摄电视节目的部门),聚集了一批从国外学习电影回来的年轻人,如严浩、徐克、许鞍华,也提拔了自学成才的谭家明等。其时,恰逢大制片场的导演陷入创作瓶颈期,香港电影市场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这个从来以“商业”为第一要素的市场,为了补充新鲜血液,将这批电视台的精英分子拉进了电影圈。1981年,香港新导演以空前繁荣的姿态横空出世。这一群有技术有想法的电影人,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陆续交出了一批颠覆香港电影传统模式的影片。这场后来被评论界誉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运动,持续时间很短,但它着实把香港电影当时看起来已“死”的水搅动了起来。而随着这样一批年轻导演在影坛的“冲撞”,以及由他们带起的“第二波”,香港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

  30年后,“新浪潮”名册上的大部分导演已然退隐,但也有像许鞍华和徐克这样依然坚持着的。

  许鞍华 新浪潮特质:写实

  2009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提名名单中,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部作品。所有人都猜测,该片的女主角鲍起静十拿九稳是个影后了。金像奖最佳导演这个殊荣,许鞍华似乎也离得不远了。

  我必须去拍写实题材

  120万港币拍一部电影,很多年轻导演对这样的小投资都不屑一顾。但许鞍华为了能展现她心中的“天水围”,欣然接受。2009年3月她导演的《天水围的夜与雾》成为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很多人一度混淆了《日与夜》和《夜与雾》,对于许鞍华而言,《夜与雾》才是她近年来最想拍的电影。

  “天水围是香港最底层的一个住宅区,这些年总有很轰动的案子在那里发生,比如2004年的灭门惨案,一个中年男人杀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之后自杀。还有很多诸如抱着小孩跳楼的事情也发生在这片街区,于是香港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香港的悲情城市’。”在数不清多少次对天水围的观察后,许鞍华写出了一个名为《天水围的夜与雾》的故事,“大部分灵感还是来自那个灭门惨案,我去听审,还去访问了死者的四川家属。”两年前的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上,许鞍华这个关于天水围的故事,赢得了最佳剧本奖。可惜,那笔编剧奖金并不足以支撑《天水围的夜与雾》开拍,“电影老板没一个敢投钱,他们要我‘升华’天水围。”

  找钱找得疲了,许鞍华接受了内地电影公司的邀请,先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之后投资稍有眉目,可惜没等她把筹备工作做好,便又流失了。最后,曾嘲笑过许鞍华带自传色彩的作品《客途秋恨》的王晶导演,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花120万港元高清拍摄一部电视电影。许鞍华于是拿出7年前学生吕秀华写她与妈妈真实故事的剧本,拍出了一部仿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良好的口碑效应加上业内人士的一致叫好,使得该片名利双收。如无意外,内地观众在今年五六月也将看到这部影片。对许鞍华而言,《日与夜》让她从王晶手里拿到了过千万港元的投资,终于能将《夜与雾》呈现于大银幕上,“这次我估计反应不像《日与夜》那么好,因为它讲的不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温情故事,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许鞍华说,“观众可能会很讨厌这部戏,但我觉得,拍写实题材的人越来越少,我必须去拍。”

  赶上新浪潮是因为虚荣心

  关注现实题材,一直以来都是许鞍华的电影所坚持的。她的第一部电影《疯劫》就是将一起真实的凶杀案编成了悬疑和推理故事。“我当时对波兰斯基的悬疑电影正感兴趣,就借鉴了他的一些手法,在影片中营造骇人的惊悚气氛,讲述了一件情杀案的真相。”与许鞍华轻描淡写的描述不同,这部电影被评论认为是“香港第一部自觉地探讨电影叙事模式、手法和功能的电影”。而许鞍华也因这部电影,跻身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一员。“这些都是后来添加到我们身上的符号。其实一切都是机缘巧合,并不是刻意而为。”许鞍华说,所谓新浪潮只是一次历史的综合契机。“当时的香港电影面临一个导演的断层。那个时候,需要新思想、新理念、新导演的出现。今天跳出来看,也许觉得多么了不起,当时其实有些盲打误撞的,想法特别简单,就是想拍个好看的电影。尽量按照我理解的香港故事,或者说就是本土化,也不想去讲什么道理、谈什么概念,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叙事就是。”

  许鞍华的电影之路始于为拍摄了《侠女》的著名香港导演胡金铨做助手。回忆当时的缘分,许鞍华说自己当时在英国念书,刚好有个朋友认识胡金铨,而他当时需要一个英文助理。因为胡金铨承诺“三个月后找你做副导”,许鞍华原本以为自己的导演之路会从此起步,不成想胡导只是信口开河。1975年,面临工作选择的许鞍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台工作。因其海外电影学习的背景,她进入了“菲林组”,“最早被找去拍电影的是徐克、严浩,我们很羡慕。那时想做电影导演其实就是因为虚荣心,可以在街上看到那么高的广告牌,你的名字就在上面。”

  让许鞍华为自己的电影风格定位,她给出了“率性而为,全看机缘”的答案。但执着如她,可以遵循投资商的要求,拍摄《女人四十》博奖博票房,借此筹措《千言万语》的资金。她可以在香港电影最鼎盛的1990年,“反潮流”地拍摄一部带自传色彩的《客途秋恨》。多年来,许鞍华曾四度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还帮助萧芳芳拿到了柏林影后。但落到她身上实在的“好处”并不多,甚至今天每次拍戏找投资依然困难。无怪有香港媒体形容说,许鞍华一直是“‘新浪潮’进行时的状态”。她说:“我只能说自己觉得很幸运,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到了这么老,也不觉得有什么自豪,只是觉得越来越老。”

  徐克 新浪潮特质:求变

  去年,徐克在60岁的年纪学潜水,拍摄了《深海寻人》,又在《女人不坏》的都市背景下重新演绎了一把《刀马旦》的故事。接下来,他准备兑现自己“回到观众喜欢的武侠世界”的承诺,下月,刘德华李冰冰梁家辉等主演的《通天帝国》将在横店开拍。

  “新浪潮只是法国的电影运动”

  说起新浪潮的话题,徐克总认为“帽子有点大”。他说,新浪潮是法国的电影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并没有具体的定义,只是当时有一群从电视台出来的导演,朝一个方向走。“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徐克说,“我们这群人每过几个月就会一起吃顿饭,谈谈彼此的经历。”徐克很清楚他们那一群人为何会成为新浪潮的成员,“当年怎么看出一个人有当导演的潜质?基本上是通过在电视上看他拍的剧作,或者是他的个人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才去找他做导演,并不是他写了很好的剧本,所以找他做导演。”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