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建国大业》总导演韩三平:很不喜欢怨妇电影(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0日03:08  南都娱乐周刊

  当然,现在各种议论都有,我想也好,至少它激发了观众极大的观赏欲望,用明星最浅层次的目的不就是这个么。因此,在商业上,我们走的这第一步就成功了。从艺术层面上讲呢,请一些具有高超表演技巧的明星来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是唯一的选择。当然神形兼备最好了,就如冯小刚演杜月笙,神形兼备,他自己也觉得像,最好的一个检验是,在上海拍摄的时候,有个电话打来说杜月笙的亲生女儿要见导演和冯小刚,第二天我没去,冯小刚去了,杜月笙的女儿八十多岁了,见了冯小刚之后叫来她的儿子(已经六十来岁了),叫爷爷,就像到这种程度。比如像陈凯歌演冯玉祥,他五大三粗,浓眉大眼,那陈导演就200斤,膀大腰圆,而且气质也很像,军事家和导演,气质上有共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尽量做到明星和形象的神形兼备。在神形兼备不行的情况下,我们会更注重神而非形。

  现在商业理念有个叫“注意力经济”。你比如说看姜文陈道明从来没有在同一部电影里演过戏,这次不仅在同一个电影里,而且是在同一个场景中,而且直接构成戏剧冲突。两个人物演得很有意思,姜文演的是国民党特务毛人凤,陈道明演的是一个中级特务行动队队长阎锦文,姜文向他下达暗杀冯玉祥和张澜的命令,再比如张国立和陈坤演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也挺有意思的。一个导演要在一部电影中和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合作,这是极难得的一件事,但我们做到了,这些明星为这部电影带来了他们的专业和号召力。

  谢晓:他们是不是冲着您个人魅力来的啊?

  韩三平:我觉得不能这么说, 60周年庆,这个国家强大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了,他们来演,他们觉得有这种情感在里面,而且还有个意义是,这部电影就像一个超长的纪念品,多年后再看,这些当红的明星比如章子怡、赵薇啊都在里面,人们会研究原来他们就是当年中国最红的演员啊。他们演的都是真实人物,比如章子怡演的龚澎,当年是一个很厉害的北大毕业生,长得也很漂亮,气质高贵,一口流利的英语,最后嫁给了外交部部长乔冠华,她大概演了两三分钟,却逼着她去适应这个历史人物。

  谢晓:我想许多普通观众就会冲着明星买票来看一下,但是其实看了之后又会觉得很不过瘾啊,或许他们喜欢的明星只有很短的镜头,会不会有种失落感?

  韩三平:首先我要说,任何一部电影,观众出来都会有一种失落,不会尽善尽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可能会有失落,但是我觉得你首先不能说我们只有成龙没有李连杰,那哪行,对不对?他们冲着演员进去,坐下来以后,还是会看这个整体的电影。电影是综合艺术,因此必须具备综合魅力。

  韩氏理论之市场:现在用超常规的方式树样板是允许的

  《建国大业》的政治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选择在60周年国庆前夕这样一个意义重大的档期。但时至今日,用政治手段来推进电影票房显然不再适宜。《建国大业》的出现,就是一次实践,证明如何用商业的手段,在满足它的政治诉求之余,还能够赢得票房上的成功,将政治与市场之间的矛盾转化成互相刺激的巧妙合作。

  谢晓:该片将在9月17日上映,而不是国庆,是怎么考虑这个档期上的安排的?

  韩三平:这个商业档期和政治档期是吻合的。首先是政治档期,是国庆献礼,各行各业不是都在献礼吗?但是如果你用一个商业手段来经营这个档期,它就会更有效果。你不要因为说是主旋律影片,只要主管部门下文件就可以了,咱们也别宣传了,爱看看,不爱看就算了,反正我们成本也不高,那你就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姿态,那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则的。我们就把这个档期确定在9月17日,刚好是国庆的前期,组织观众,鼓励观众去看也比较合适。电影观赏还有一种叫情绪性观赏,大庆之日必涌动红色情结,我们也是为适应这种情结而拍摄制作的。

  谢晓:《建国大业》会不会开创献礼大片的一种模式或成为榜样?

  韩三平:如果可以盈利,那我估计它就会成为一个模式了,成为一种将来在国庆节献礼的方式。比如说我们正在考虑,中国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庆典活动即将到来,1921年的建党,我们准备搞一个从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也可以做一个献礼片。我已经在找人写剧本了,计划明年下半年来拍,后年上映,我们还将邀请众多明星来出演。《建国大业》片中的众多人物都会在片中出现,但更年轻、更有创造力,情节会更丰富,我想会更有观赏性。

  谢晓:这种众多明星捧场的方式可以推广吗?并不是每个公司都能请那么多明星出演的!

  韩三平:因为中国电影产业刚刚起步,我们用一些超常的手段树立一些样板是可以的,但是它肯定不能成为商业电影的操作常态,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这部电影发行到两亿,那么所有明星付费都可以。当然他们也没向我要过钱。李连杰前后四五天,我说我们不给钱,李连杰说没问题,但是你赚了钱就要把钱放到“壹基金”的账户里头做慈善基金。刘德华也说这个条件,如果真正发到两个亿,我都会把他们的片酬发到他们的慈善基金里面去。

  谢晓:您现在对这部戏满意吗?

  韩三平:我当然是很满意,为这个片子我尽了心、尽了力、尽了情,因为我有一个很强的英雄崇拜情结,我们那一代人对毛泽东和一大批中共领导人有崇拜。我们希望年轻观众通过这部电影去了解那个时代,如果说要从他们身上去学习什么东西,领悟什么东西,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应该自然形成的。

  谢晓:电影是以呈现历史真实人物为主,但会不会觉得在接近商业的时候有局限,没有那么自由?

  韩三平:商业元素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到电影院有不同的追求,一部电影是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追求,对不对?我就不喜欢看《变形金刚》,它对我来讲是没有观赏性,绝对不会买票去看《变形金刚》,我的年龄就受不了。那你就不要给60多岁的人听重金属音乐。反过来讲,你让那些年轻人忍着节奏舒缓、轻慢的音乐,那年轻人也不会喜欢。《建国大业》如果能够有中国现在13亿人口中的一千万人进电影院去看,它已经有3个多亿的票房了,一个人花三十块钱。它有3个多亿的票房,你说它有多广阔,对不对?商业性必须要有针对性。

  谢晓:您对这部电影最在意的是口碑还是票房?

  韩三平:我还是看重它的票房,坚持我的观点和立场。艺术是可以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未必是个硬指标,我们很多在国际上得了大奖的影片,在国内就十几万票房,非常悲惨。当然我们搞的是一个艺术产品,希望它有艺术性。比较而论,重要的是观众,而不是几篇评论。有的年轻人的胆子也太大了,至少在我看来就是不负责任。说这部电影不好看,我问你看过这电影没有,他说没有,那你怎么知道的,网上说的,这样行吗?

  谢晓:这部电影能成为您作导演的代表作吗?

  韩三平:我觉得这么说吧,我从来没想过我是导演,这次让我直接做导演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素,所以无所谓是不是代表作。我的确是学导演的,跟黄建新是电影学院的同班同学。我是从照明班出来的,照明组长,然后文学编辑、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联合导演、导演、副厂长、厂长等等,然后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最后董事长,我三十多年就从事了这么多个职业,差不多两年半一个职业,但好在都在电影产业内。照明工啊!但是我干到今天,那证明我还是有一种精神。我有两个情结,一个是电影情结,我不相信中国电影不行,我不相信中国观众不喜欢看国产电影,只不过我们可能没做好。另一个是国有企业情结,我不相信国有企业做不好,我不相信国有企业出不了好片子,我更不相信社会主义会比资本主义差,真的。

  谢晓:您这次拍《建国大业》就为了证明这个?

  韩三平:对,你说得很对,就是为了证明这个。

  韩氏理论之大片:“形式大于内容的大片是时代局限”

  虽然韩三平并不愿意直接接过这个话茬,承认他在作为国企的中影里努力宣扬电影市场论的主导作用,但这些年中影的发展业绩大家已看在眼里。确如他的那个比喻,时代呼唤个人英雄。没有提倡产业的大环境,韩三平也就不是今天的韩三平。

  谢晓:现在中国电影票房增长,但18亿票房只是由12部片子产生的,您觉得这个比例正常吗?

  韩三平:非常正常,我跟你讲一个观点,人和产业领域,特别是电影产业领域,就是个二八黄金分割,百分之二十是好的,百分之八十是一般的或不好的,美国电影也是这样。

  谢晓:这几年感觉中影投资大片特别多,是不是和提倡产业的大气候有关?

  韩三平:完全是,中影其实是《无极》开始参与大片的。但是到了2005年到2008年这四年,中影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速度,到了2008年就占了一多半。这个具体数据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到了2009年就更不得了了。刚刚说了,五部过亿影片,中影就占了三部,它就占了百分之六十。一个企业在一个国家的产业中,它占了百分之六十的行业份额,那是超级大公司。尽管它现在小。如果中影稳住,同步增长就行了,只要你不要再扩张,你稳住你这个比例,三百亿的时候,你不要说占六十,哪怕占三十就很厉害了,很强大了。

  谢晓:记得您在以前的采访中提到过前几年大片的形式大于内容问题,您怎么评价这几年的大片创作?

  韩三平:应该这么说,大片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进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但是,大片和制作大片的人也在不断地修正和调整提高当中。所以你不能说站在今天说那天错了,不能这么说。站在那一天,他只能那样弄,这就叫做,时代的局限。开始用什么啊?就是大场面,强大的声音和特技把观众拉回来看中国电影。那个时候很多中国人都不看中国电影了,而我们再去把它弄得十全十美拿出来?它只能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用这种手段把中国观众先拉回来,拉回来了以后,他再来调整自己。所以你们讨论这个问题,别老抓着原来的问题。还有动不动就和美国同类比,没法比,这种比较往往容易弄得妄自菲薄。我们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我也不同意动不动就把我们的今天和美国刚刚搞资本主义的时代比,和它们一百多年前去比,也不合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大片问题上,《无极》、《英雄》、《夜宴》都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如果没有那个时代的大片,就没有今天中国票房的整体发展。到现在还是第五代导演创造的东西,你说第六代、第七代出了什么优秀人物,出来了什么优秀作品,不是一个而是一批。现在还很难说。

  谢晓:你们现在是不是会生产更多对电影产业有帮助的大片,对文艺小片不太重视?

  韩三平:致力于投资大片,同时扶植青年导演,事实证明中影又成功了,扶植两个青年导演,现在正在扶植第三个,徐静蕾的《杜拉拉》,我觉得它明年会过亿,中影大股投资,我们会跟踪发行、推广。我们中国电影有20个像陆川宁浩之类过亿的导演,那么他们就创造了几十亿票房了。再有个十几个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样一个人三个亿,十来个,又是三十多个亿了,这就六十个亿了。再有一大批五六千万的导演,我们再弄几十个亿。国产片就一百多个亿了,这就厉害了,成就就结实了,它竞争能力就强了。真正的产业格局就建立了,中国电影往外走的基础就具备了。目前还确实不行,目前首先是把本土做好。

  谢晓:但这个产业应是多元的吧,就是说以产业大片为主,然后文艺片也有生存空间。

  韩三平:小众不怕,那你就低成本呗,不能说你成本又高,然后你还抱怨,这不又成了怨妇情结了吗?你可以拍小众电影,成本低一点,不要到最好的档期去,不要占最好的放映时间,你非要晚上七点半放一个小众电影,观众不进去,你还觉得观众水平低,这就一错再错。没人看你不要抱怨,你或坚持或改进,你适应,适应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改进。采访助理_本报记者 艾辉 录音整理 实习生_李敏 摄影(部分)_本报记者 邵欣

  主编手记

  韩三平,这个在中国被称为从事电影业不可以不认识的人,就这样守时、快步、低调地走进了我们的采访视野,我们正紧张地寻找客套的寒暄话语之际,他已经直抵我们中间的沙发落座,并主动开始了他的话题。在整个采访中,虽然是以一对多的阵势,但我们几乎插不上话也似乎不用插话。韩总手上拿着我们此前提交的采访提纲,在话题的间隙稍作浏览又迅速地进入了他的下一个话题,要么做足功课,对我们的提问了然于胸,要么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直到时间接近尾声,韩总看了看表几次准备起身离去,但又被我用问题留住。如此几个来回,话题未尽,但时间终究到了。回去的路上,我脑海里深刻地记住了韩总这两小时给我们传达的几个理念:电影市场化才有出路、职务选择标准“物以稀为贵”,个人努力与时代呼唤分不开。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