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3D是票房灵药,还是毒药?
一部《阿凡达》让国内电影人看到了3D技术的威力。在此之前,动辄国产影片抛出3D的噱头。《苏乞儿》《乐火男孩》的票房基本惨败,反观一些没有打出3D的影片,如《唐山大地震》《盗梦空间》都取得了不俗票房。如果说一勺奶油的价格是几毛钱,但加了一勺的奶油咖啡的价格则普通咖啡的一倍,那么3D是不是可以比作咖啡上的那勺奶油?3D技术究竟是票房的灵药,还是毒药?3D与投资之间的函数关系到底怎样?号称“亚洲首部全片3D电影”的《唐吉可德》,在技术上遇到了哪些难关?在票房上,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全片3D的真实成本
2007年9月,内地仅不到一百家的3D立体影院,放映了引自好莱坞的首部3D真人立体电影《地心历险记》,前后拿下近8000万的骄人票房。这一现象让通讯技术专业出身的导演阿甘形成了将电影《唐吉可德》拍摄成立体电影的初步想法。2008年阿甘拍《唐吉可德》的时候,没有预料到《阿凡达》会成功。现在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都已经采用3D技术了,阿甘相信内地在3年之内,主流商业电影也会用3D拍摄。3D银幕电影厅的建设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市场规模已经构成了供给和需求。大部分电影人已经相信在最近几年中,3D将会是一个潮流。一部电影有条件有规模了,必然要推3D版,否则会给市场传达一个负面信号:这部电影水准不够。与此同时,3D与2D并没有冲突,一部电影可以同时有3D和2D版。对此问题,阿甘不相信一个有经验的投资人会轻易放弃3D这块大的领域。
《唐吉可德》电影总投入7500万人民币,仅置景就花了2000万,比同规模的2D电影多花了1/3的成本和时间。如果说拍电影本来就是一场冒险,除了故事,阿甘也希望自己的作品与市场上的其他产品有明显的差异。2008年9月,电影《唐吉可德》在北京涿州正式拍摄,随组开工的还有一支来自德国的3D技术专家团,他们负责为电影即将用到的摄影器材“虹”的中国使用者进行培训,专家团队一行30人,每人每天的费用在1万美金左右。专家团共在剧组停留20天,直到顺利完成拍摄培训任务才返程。
灯光指导王军喜告诉记者,由于3D立体电影的拍摄对光线要求非常苛刻,大部分戏份也需要在夜间完成,为此电影《唐吉可德》引进了四架“太阳灯”设备,稳定的光源将整个夜晚变成白天。要把晚上打的和白天一样亮,费力费时,费钱就更不用说了,灯光这块的花费可能是平常的一倍半还多。拍百年老店的那场戏的时候,正常来说,最快的拍摄速度也就耗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了,可是因为3D设备复杂,灯光要求又高,只好又多加了一辆发电车,最后拍了三个多小时才完。这场戏原来预算大约100万,后来还是超支了。
制片人王海峰告诉记者,以前的电影重点在主要演员身上,但这部片子连群众演员都必须认真对待。因为在整个的立体空间里,两维或者三维空间里看到的每一个物都很清楚,存在前后关系,不存在虚实关系,人物就算站在后面,个个都非常清晰。化妆师**说,这次的底色都是法国进口的电影专用的底色,主演和群众演员,都是同样待遇,这样的化妆规模,相当于一个电影有了上百个主演,用的胶水、头套都大大多于平常,她不但要准备一百多款头套,还要准几百个小的发件,细小的饰品更是不计其数。
这其中最费劲的要数王双宝满脸脓疮的造型,化装师从下午3点一直到晚上的7、8点钟。在剧本里他是满脸的脓疮,但如果真化得太血腥,会影响观众的观影心情,所以就临时把脓疮改成水泡。演员和导演都对这个改动挺满意。如果说脓疮是化装师的熟练工作,那么水泡则属于新鲜课题。水泡是用特殊的假皮肤材料,柔软度很难控制,稍不留神就弄破了,最后化装师解决方法是把水泡粘上去再注水,终于弄出了满意的效果。
令人心疼的巨额学费
第一次大规模拍摄立体电影,《唐吉可德》交了不少学费。在影片正式开拍前一个月左右,刚刚建立的剧组就到河北涿州影视基地进行了一次试拍。当时请到了德国的几名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同时也把剧组最贵的“虹”摄影机请了来。这一机器是当时国际最先进的3D拍摄设备,但是拍摄3D电影不仅仅是使用摄影机这么简单,从置景到布光到走位都非常讲究。在几位外国工作人员指导离开以后,阿甘就信心满满的开拍3D,因为自然光线变化太大,《唐吉可德》许多戏都必须在晚上拍,然后用灯光打出白天的效果,这样一来,每天要花费十多万的灯光费用。
第一次试拍,是在火山口拍的前导预告片,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这台难以控制的3D摄影机,拍一个镜头就要调整两个小时左右,耗时耗力,此外火山口的景规模太小,达不到要求,本打算要拍出一款先导预告片,无奈只能作罢。火山口这一场戏引进的太阳灯设备费用,就已经超过了100万,这场戏的总花费达前前后后花了300万。想要解决这件困扰大家的事情只有一个办法:忘掉试拍花费的300万。随后导演阿甘连夜同置景、美术、道具、服装四大部门开会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将原来火山口拆了重建,又把群众演员的数量增加了增多倍,加上背景环境效果的渲染,这才达到了最后群魔乱舞的震撼场面。虽然是“学费”,阿甘对这300万心疼无比:“这是我做过的最浪费的一件事!”
亦真亦幻的3D世界
对于3D电影而言,掌握拍摄技术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凭空创造出一个世界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影片场景设计、搭建及布置的工作成为重金聘请的后期特效制作团队的首要任务。后期特效工作并非一般人所想只需在影片拍摄完成时开始,对于3D电影而言,后期制作的工作贯穿整个拍摄工作始终,导演阿甘每天的必修课除了在收工时不断看当天的回放,还需要与美术执导傅鸫、摄影指导陈楚强一起将当天的镜头做一个资料总结,并传至英国、美国两地的后期工作室,以便让大洋彼岸的后期人员参与到影片整体的氛围中,亦更好为电影打磨立体效果。
为此,导演阿甘的耳朵也光荣负伤。为什么做导演耳朵会受伤呢?剧组使用了最先进的虹摄影设备,在拍摄的同时就可以在监视器中直接看到3D效果,而要看3D效果就必须戴着那副沉重的3D眼镜,而且整理素材的时候也不能摘下来。那段时间阿甘每天只能休息4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他每天要戴3D眼镜20小时,这样的话耳朵当然很容易被磨伤。有一阵子阿甘的耳朵被磨到红肿脱皮,只能用手扶着眼镜观看效果,剧组的工作人员也为此想了不少的办法,医生在导演的耳朵后面贴上了一层医用胶带,道具人员则将眼镜的腿拆掉,换成了宽皮筋。关于3D眼镜剧组还有一个笑话:说李菁为什么从来不看3D电影?答案是他的脸太小,挂不住3D眼镜。
《唐吉可德》的背景设置在唐朝,无论置景还是道具和服装,一一按照历料还原,此外还还原了原著中最知名的“风车大战”,火山口、桑家村以及长安城的设计,则通过唐吉可德的几场梦境分别赋予不同的魔幻色彩。美术指导傅鸫为了突出《唐吉可德》的唐朝特色,所以许多地方没有完全写实,而是凸显古意,许多场景都是按照古画上的人物造型、色彩来的设计。大块的色彩方面,唐家走朴素、田园路线,看上去很温馨,给观众感觉唐吉其实没有去冒险的必要,在家待着挺好的。对比出这种感觉,桑家村更加的田园牧歌式的恬静和美妙,就连花草树木的形状,也是按照国画的路数走的。但是在唐吉的幻想世界中,加入了西方电影比如《断头谷》和《指环王》的魔幻风格,所有稀松平常的事物都会在瞬间幻化为妖魔鬼怪,所以火山口的部分,傅鸫给所有鬼怪都罩上了奇怪的面具,加上后期制作还渲染出阴云密布的效果,最终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梦境。
说起大战风车的经典桥段,傅鸫原来想沿用战国的风车造型,战国时期风车的叶片是立着的,转法也与荷兰的风车不一样。但经过讨论,大家最终决定还是沿用荷兰风车的样式。因为首先要传达一个明显的信号,《唐吉可德》是《堂吉诃德》的中国版,荷兰式的风车造型已经在读者脑海里了。只是可能不像原著里那样被风车挑起来,又掉在地上,而是撞碎风车叶片从而达到喜剧效果。
火山口那场戏,因为这本身是一个梦境,也不能去实景拍,大部队的人拉过去费用太高。傅鸫设计一套概念套图,然后做了一个1:20的石膏模型。因为火山的景并不是太大,所以要考虑尺度和演员站在画面中的透视关系,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能让石膏火山的质感上尽可能地接近真实火山,围绕这个难题,傅鸫带领团队做了很多测试,最终花费两个星期完成搭建任务。
拍陀螺岛的戏时,阿甘在影视基地发现一个瓮城,虽然瓮城的尺度不太理想,但可以当做京都来拍摄。当时《唐吉可德》整个影片色彩偏暗,就想这块的颜色相对饱和一点,傅鸫不怕颜色太冒险,因为最后是可以后期调色,再往回收一点,可是老天跟剧组开玩笑,临拍的一天,下了一场特大的雪,城池竟然变成了废墟一样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