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获得过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的导演,王全安入围上海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审团不会出人意料。在电影节闭幕的前6个小时,他在酒店房间里与我们聊天。谈到今年竞赛片的水准,王全安直言只有1/3的电影看得过去,而这也是评审团一致的观点。
除了谈电影节,王全安也介绍了新片《白鹿原》的进展,起码从王全安目前的态度来看,《白鹿原》还将以5个小时的超长篇幅与内地观众见面,而且他还强调,不分上下集,让观众一次看个够。有传言说王全安计划带着《白鹿原》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他表示:“我更愿意直接面对电影院,从某种情况上讲这比电影节更有价值,我们得结束一种模式的局限。”
曾拒接电影节邀请电话
今年四月份,上海电影节组委会联系王全安,希望可以邀请他出任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让组委会烦恼的是,王全安的电话一直打不通,因为他根本不接。
那时候王全安与张雨绮的恋情刚刚曝光,所有人都对于那个8.688克拉钻戒,与这对情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王全安不得不十分谨慎地处理每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后来电影节托人发来短信说明意图,看到其他评委都是自己欣赏的电影人,而自己的新片《外滩》也要与上海合作,王全安就接受了电影节的邀约。
1999年,王全安带着自己的长片处女作《月蚀》来到上海电影节参加展映,按他自己的话说当时是“特别混乱”。闭幕式那天,竞赛片《春天的狂想》(导演滕文骥)剧组根本没有出现,组委会找到王全安,问他能不能坐上滕文骥的车顶替一下,对外就说车里面的人是滕文骥。“我陕西人嘛,当时稀里糊涂就去了。但现在有点后怕,如果他得奖了怎么办,我上台该怎么说呢?”说到这里,王全安大笑起来。
评审团早早确定结果
每一天,评委会主席巴瑞-莱文森都对大家说,“每个人都在吗,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了?”然后灯一黑,评委就往里走。“我都觉得是挺凝重的一件事儿,有点儿吃不消的那种感觉。后来我就跟主席说,感觉咱们就像是要下矿的矿工,他就对我这个说法表示特别大的赞同。后来我跟他讲,中国有一部电影叫《盲井》,我完全体会到那部电影的意境。”王全安认为,主要还是竞赛片的质量不给力,“可能有1/3的电影能够承受,剩下的片子质量不敢让人苟同。”
评委每看六部电影就讨论一次,这样的讨论差不多起码进行三次,好在评委的观点出奇一致。“稍微一沟通就差不多了。”王全安说,“巴瑞-莱文森让大家随便谈,我发现那个效率其实挺高的,往往20分钟,基本上就归纳完了。每个奖项,只要有5个评委认可,就可以通过。”
由于评委意见基本一致,今年电影节的最终结果在6月17日中午就已经出来了,而去年吴宇森领衔的评委会争论最终结果一直到夜里三点。王全安对此十分满意,“今年的评委会主席是拍过《摇尾狗》(这部影片用荒诞的形式讲述了白宫内外的权利纷争)的巴瑞-莱文森啊,人家什么没看明白、想明白呢?”
张雨绮不想戴大钻戒
在上海电影节的红地毯上,张雨绮秀出了王全安为她买的8.688克拉钻戒,这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但其实平时张雨绮根本就不愿意戴,因为那么大的钻戒根本就不适合戴出去,会让人觉得太不舒服。“后来她说,现在终于理解小钻戒的优点了,那样就可以经常戴着。”王全安说,“电影节之前张雨绮一直都没戴戒指,后来她问我要不要戴。我说你戴上,你再不戴,等于我就白买了,没准有人说我这个是借的!”
在戛纳电影节,评委基本上都是与观众一起看片。在上海电影节,竞赛单元的评委有一个单独的影厅。王全安坦言并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电影、观众、电影院是一个整体,大家都在一起感觉会比较好。”
每一天,电影节的评委要看三部电影,下午看两部,晚上看一部。谈到看片的感受,王全安说:“第二天的时候情况就比较艰难了,因为要连着看,而且必须没有选择的看,影院里只有几个评委,那种感觉就好像被人按着一样。”
看电影很闷,张雨绮就带着王全安去小吃街解馋,王全安还因此吃坏了肚子。“张雨绮对上海很熟,就带我去了夜市,名字记不得了,反正就像是西安的小吃一条街。虽然有被人认出来的可能,但还是硬着头皮闯了过来。”王全安经常听到有人交头接耳,“这不是张雨绮吗?”还有一次王全安正在吃饭,听到旁边桌有一些影迷在讨论《白鹿原》,他就过去和人聊天,聊怎么发行,怎么拍……
(责编: s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