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窃听2》启示录 警匪片的视野开拓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1日10:18  新浪娱乐
《窃听风云2》海报 《窃听风云2》海报

  新浪娱乐讯 警匪片,向来是香港港电影的重要核心之一。但经历多年的变化及不断的尝试,警匪片的“视野”亿在发展,虽不复昔日“百花齐放”的蓬勃,却在口味、演员、技术等方面较过去走得更远,换言之,脱离当年“头脑简单”局限的警匪片,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需要“动脑筋”的时代,尤其近年诸如《门徒》、《窃听风云》、《证人》而至《窃听风云2(微博)》等片的出现,对港产警匪片固有模式的扭转,进步了一止一点点。

  2011年,《窃听风云2》已告公映,在口碑评价来看,许多观众纷纷表示看到了不一样的警匪类型创作,“开拓视野”再次成为港产警匪片的话题。而这么多年来,港产警匪片在这条路上究竟做过哪些努力?而以如今的眼光来看,究竟哪条才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或可略加分析,为警匪片的发展“把一把脉”——

  过去:港产警匪片缘何百花齐放?

  谈及香港电影,无论观众抑或影迷,普遍会对警匪片情有独钟、津津乐道,而港产警匪片对观众的普及,则始于80至90年代。

  事实上,港产警匪片得以在当年成为市场主流,很大程度在于市场的崛起,对商业的追求触发了创作上的多元化,加上过程中出现《英雄本色》这类“英雄片”的热潮,使得警匪片在题材创作上对各方面的要求都为丰富,因此在长达十多年的变迁中,先后涌现大圈仔来港持械行劫的《省港旗兵》、演绎卧底悲歌的《龙虎风云》、以动作取代枪支的《警察故事》、结合“暴力美学”与“子弹神话”的《辣手神探》、陈嘉上(微博)以群体作战为高潮的《飞虎》及《冲锋队怒火街头》、表现另类风格的《顺流逆流》、甚至李修贤的一系列作品,都称得上是当年“警匪片”的经典代表,涵盖者更可谓“百花齐放”。

  然而,上世纪8、90年代的港产片往往有一个“通病”,即高产,却不高智——抛开多种多样的故事情节,却发现内核若非警匪兄弟情、便是打不死的个人英雄主义,引人动情却容易沦为滥情;非但如此,这些警匪片在桥段上多数粗糙俗套,观众往往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局,高潮更索性不理逻辑合理与否,直接弄出一场“惊天动地”的BOSS战了事,因此观众虽然会被这些毫无道理却层出不穷的开枪、撞车戏激起肾上腺激素,却只能过瘾一轮,很快就忘却剧情发展及人物表演等,如今看来,90年代后期至《无间道》前港产警匪片一度落入低潮,并非没有道理。

  但话说回来,当年大鸣大放、火猛无脑的警匪桥段,却正是令类型创作得以发展的功臣:当年香港电影拍摄讲究高效率,一场看似难拍的警匪枪战、追逐戏可能数日便会拍好,而8、90年代港片市道旺盛,市场一年需要数百部影片,从而令到大批警匪片入市抢钱,观众看多了同等模式的作品,尽管久而生厌,却足以令场面深入人心,而后来的电影创作者往往需要在经典素材上另行加工,即可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题材——《无间道》在商业与艺术上的双重成功,便是例证。

  遗憾的是,《无间道》虽然挽救了香港电影市道,但在两三年时间内,港产警匪片却始终存活在《无间道》的阴影下,跟风片层出不穷,却多属金玉其外,无法为类型创作带来新生。对此,电影工作者深谙:本土市场已无力支撑,未来的视野,毫无疑问应选择北望神州……

  现在:港产警匪片“走”出几条新路?

  2003年,CEPA正式签署,对几近颓败的香港电影而言,无疑是一次“绝处逢生”的机遇。然而,CEPA虽将港产片进入带入内地市场,却意味着它将手握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维系“港产片”的名号,另一方面也将付出“港味尽失”的代价。

  众多类型片中,内地市场对港产警匪片的“异化”也不能规避,省港旗兵不能拍、中港走私不能拍、血腥枪战不能拍、残酷虐杀不能拍、逍遥法外不能拍……在此形势下,吴宇森索性待在好莱坞,刘伟强(微博)打响品牌随之玩其他题材,林岭东就干脆淡出影坛、《无间道》之后的警匪片,多少陷入商业与艺术“两手抓,两手都不硬”的尴尬形势。

  幸运的是,香港导演的适应能力颇强,不出几年,打上“合拍”标签的港产警匪片逐步回归影坛,当中一批中坚力量或探索市场、或招牌入市,总算令越来越多的内地观众接受港式类型创作的节奏与风格。渐渐,港产警匪片在内地与香港市场的博弈中,“走”出了几条承前启后、各有千秋的新路,亦成功完成此类型另一次“开拓视野”的尝试——

  道路一:林超贤(微博)&陈木胜——扎根香港,写实火爆

  2003年后,在芸芸港产警匪片中竖起本土大旗的两位中生代导演,首推陈木胜与林超贤。

  前者早在90年代已拍过《冲锋队怒火街头》及《特警新人类》等富有冲击力的警匪佳作,而这类影片的特色在于一方面全在香港拍摄外景,另一方面闹市行凶、警匪枪战、街头爆炸、汽车翻覆等动作场面前赴后继,令观众高度紧张又目不暇接,而高潮同样少不免来场BOSS战云云。

  事实上,陈木胜的警匪风格更取决于大场面的镜头、剪辑及特效等,而这种“一浪接一浪”的视觉效果轰炸,则明显受到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影响,而2000年后的《新警察故事》、《男儿本色》、《保持通话》乃至《全城戒备》等,都可看作是企图将这种风格进一步与好莱坞接轨的表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近年陈木胜除了在飞车、爆炸等场面上再行“加料”,也同样突出了港产片过往重视的动作地位,故《新警察故事》、《男儿本色》、《保持通话》均有不少空中飞人、生死一瞬的危险动作,正如当年成龙(微博)的《警察故事》系列,将人类体能的作用提升到极限。总之,近年陈木胜制作的警匪电影,画面的冲击力与节奏的火爆性明显胜过剧情的严谨与逻辑的细致。

  至于后者,在风格上无疑承袭林岭东,同时受到陈嘉上之影响。从早年的《G4特工》、《重装警察》开始,林超贤便固定将剧情发展设于香港,与此同时,将昔日陈嘉上在“飞虎片”中对重型武器、团队合作的表现,及林岭东屡试不爽的街头飞车融合吸收,变为自己的一套警匪片特色,因此林超贤的作品虽然火力很猛,但与陈木胜的视觉主打却差别甚大,而走的是爆裂残酷的写实道路。

  近年,林超贤的电影又开始强调人性的挣扎与博弈,如《证人》、《线人》主角虽一警一匪,却非单纯的正邪对峙,而写出匪有良知一面、警却心怀罪责的复杂关系,对警匪片的内涵而言可谓提升了一步,与当年《龙虎风云》时代的林岭东亦是异曲同工;

  此外,林超贤在《火龙》等片中则突出枪战的作用,因此警察除了在街头持冲锋枪或AK47作战,又出现王宝强(微博)制作土炸弹、最终被炸得粉身碎骨等残酷场面出现,亦是将过往警匪片的动作场面发挥到另一层面。当然,由于故事多为悲剧发展,林超贤的作品较之陈木胜,总显得不那么“雅俗共赏”,这亦是其警匪片的局限之处。

  无论如何,陈木胜与林超贤近年的表现,可以说是巩固了港产警匪片的本土风格,既吸收了过去的经典素材,又在剧情、主题、技术等方面提升水准,继而兼顾到内地与香港观众的口味。

  道路二:杜琪峰——作者本色,映像游戏

  在香港回归后的芸芸本土警匪片中,杜琪峰掌帅的“银河映像”无疑是最具作者风格的一员。

  时至今日,“特色”与“创意”始终是杜氏警匪的核心,尤其跳脱了传统警匪“对峙—追逐—解仇—携手”的陈旧套路,同时不以惊天动地的枪战场面吸引眼球,反而将警匪关系或正邪人物与命运、人性、轮回、浪漫等“超现实”元素交织起来,因此观众会目睹《暗花》的警察与杀手都逃不过“棋子”的悲惨命运、《暗战》警匪双雄从头到尾都在玩智商游戏、《非常突然》两个小贼让重案组警员全军覆没;《PTU》的一系列“大事件”只在一晚发生;《神探》里的警探甚至能看到嫌疑犯心里的“鬼”… …纵观之下,皆为过往警匪片所缺所无。

  但过于明显、强势的“作者本色”,却注定杜琪峰的警匪片仅此一家,若其他导演企图复制,则往往流于“东施效颦”的跟风;非但如此,杜氏警匪也常陷入“映像游戏”的风格化表现中,例如《PTU》的高潮枪战在慢镜下拍摄手枪射出子弹的烟雾效果,及人体被子弹击中后喷出“血粉”等,就与过去警匪片手枪上膛连发多弹、被击中者伤口“开花”的快速节奏、血腥影像全然相反,而《大事件》开场长达8分钟的长镜头,亦置观众感受及剪接技巧于不顾,转而“炫耀”对现场的气氛控制及对镜头的灵活运用,这种试验性明显胜于商业性的做法,对商业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不过杜琪峰的警匪风格向来为人赞赏,他亦得以在近年警匪片中占得一席,而当观众影迷将之特质总结时,往往会称之为“浪漫主义”,至于杜琪峰的作品得以在海外受欢迎,其作者本色鲜明的叙事及手法,同样功不可没——可以说,杜琪峰让更多看惯经典的观众认识到警匪片可塑的独到一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编: 大喻頭)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