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三:尔冬升&麦兆辉、庄文强(微博)——剧情细微,逻辑缜密
2007年,港产警匪片又迎来另一个分水岭,此番不同于陈木胜的“大破坏”与林超贤(微博)的“写实派”,亦不同于杜琪峰自成一格的浪漫主义,而是在剧情与细节方面精雕细琢、统筹兼顾,因此,尔冬升的《门徒》才得以同类型创作中胜出一筹。
事实上,《门徒》讲述的贩毒、制毒、运毒故事,过去不少港产警匪片都拍过,然而由于当年制作条件普遍粗枝大叶,对细节的追求通常也是“得过且过”,从而导致8、90年代的同类影片中,涉及毒品的场面往往都是反派给交易对象一包毒品,对方拆开包装袋舔一下并露出满意神情,过程便算结束,反而对毒品交易前的来龙去脉全无考究或交待。
相比之下,《门徒》却对毒品的制造过程有相当详细的描述,包括原料的解释与混合、成品的压制、搅拌、冷冻、包装等,这无疑得益于尔冬升详细的资料搜集;此外,《门徒》更直观拍摄“瘾君子”吸毒及金三角种植罂粟、生产毒品等实景,又借数据介绍全球毒品市场,而这些桥段放在8、90年代,通常只是一笔带过或靠化妆过关,很难如《门徒》般有全面的阐述,因此严格来说,过去的警匪片是借“毒品”引出犯罪故事,《门徒》却将“毒品”变成警匪片的主角,对类型片发展而言有相当意义。
其后的2009年,尔冬升担任麦兆辉、庄文强的《窃听风云》监制,自此两位导演亦宣告脱离刘伟强(微博),另成警匪片“铁三角”。
虽然《无间道》有刘伟强的映像助阵,却并不意味麦庄缺乏个人风格,相反的是,两人由剧本创作开始,就相当重视对细节的刻画,且以剧情、对白、高智商、大背景等惹人回味,更尽量对大动作点到即止,因此虽有观众认为麦庄的《大搜查》、《窃听风云》等片因叙事缓慢而有些“闷”,却不可否认其在剧情逻辑等方面流畅有秩、甚少漏洞、格局完整,因此《窃听风云》票房及口碑等得以成为当年最佳,并不止是明星效应,而应归功于出身编剧的麦庄对情节的重视。
未来:港产警匪片怎样“开拓视野”?
虽然香港导演借助“警匪”保存了港产片的一些优势与特色,也终于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但观众口味日新月异,莫说昔日“头脑简单,有勇无谋”的过时公式,近年以警匪片赢得市场或口碑的导演们也难免遭遇滑铁卢——陈木胜目睹《男儿本色》与《保持通话》结合拳脚动作与火爆场面的风格效果不俗,遂企图加料炮制,换来的结果却是一塌糊涂的《全城戒备》;林超贤突出写实枪战及残酷暴力的《火龙》由于剧情不佳,内地与香港的票房都不理想,反观《证人》与《线人》尽管突出香港气息,也获得好评,内地市场的反应却相当有限;至于杜琪峰与麦兆辉、庄文强,前者在《神探》再遭删改后已对凭本土风格入市内地意兴阑珊,反而改拍《单身男女》等题材吸引观众,后者的《大搜查》更是七零八落、不伦不类,即使拍《窃听风云》学会兼顾,却仍要为忍受审查而强行加入牵强桥段……
此时,众人深谙:数年前为进入内地市场而摸索出的路子,已渐陷入“淘汰”阶段,为让观众继续支持港产警匪片,必须再动脑筋、再次“开拓视野”。
但合拍片的限制因素与题材走向始终不及黄金年代的香港,导演不免犯难:究竟哪一条曹才是真正“开拓视野”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今的2011年,他们想出一些不一样的道路,无论市场能否令他们得偿所愿,但对类型片创作而言,却不失为另一个有效的契机——
《逆战》:港式枪火+国际阴谋?
对林超贤而言,其《证人》、《火龙》及《线人》已将“写实派”警匪片发挥至一定水准,但翻来覆去都是在香港闹市街头手持重型武器火拼,观众看多了难免生厌。故,此时的林超贤亦走上“开拓视野“之路——
在如今公布的新作《逆战》预告片看,林超贤正在尝试将港式枪火与国际阴谋共冶一炉:一方面既有其熟悉而惯用的正邪对峙、街头枪战,另一方面也出现诸如特种部队、直升飞机、航空母舰、装甲运兵车等“现代战争”道具,更有许多中东(约旦)实景,可谓继承了国际政治惊险片之格局:规模大、火力猛、场面有威有势!
所谓“港式枪火+国际阴谋”,实质过去也有同类影片尝试,个中代表即为林岭东,其当年作品如《圣战风云》、《大冒险家》及《极度重犯》等,皆在海外上演惊天阴谋、枪林弹雨甚至军队战争,规模之大不逊今日。然而,当年若非西片在本土市场反应不及港片,即便后来好莱坞霸占市场,观众也宁愿选择看“原汁原味”的西片而非搬演其招数的港片,结果,林岭东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时至今日,《逆战》严格来说仍在使用过去港产警匪片热衷的双雄(谢霆锋与周杰伦)模式、兄弟情仇等,算盘却无疑较当年打得更精:除了主角拥有可观的粉丝量贡献票房,内地市场的票房相比港台、东南亚等地也能减少商业风险,更何况较纯粹的“港式警匪”在市场上已呈饱和,趁此机会重拾“国际包装”,对观众而言更觉新鲜,换言之,恰如在大银幕上玩战争游戏,尤能吸引众多男性观众;而更重要的是,林超贤经历《证人》、《火龙》及《线人》,警匪风格已趋成熟,此番将类型背景大幅提升,自然为许多青睐警匪片的观众认可……
故,在港产警匪片“开拓视野”的道路上,《逆战》应为可虑之策,但显然“贵精不贵多”,毕竟往往需要功力娴熟的导演操刀,才能避免制作的失控及水准的完善。
《大追捕》:都市追逐+日式推理?
2009年,新晋导演周显扬(微博)与编剧杜致朗(微博)合作的《杀人犯》票房不俗、口碑不佳,可见惊悚悬疑片颇难驾驭。2011年,两人改弦易辙,将悬疑与警匪动作结合,促成这部《大追捕》。
异于林超贤、陈木胜式的写实火爆,《大追捕》更偏向野蛮狂暴的拳打脚踢及“头脑对决”的推理过程,循序渐进地将悬念抽丝剥茧,揭开真相,颇有日式侦探推理片的意味;而影片主题亦如片名,由任达华(微博)饰演的愤怒警探与张家辉饰演的脱狱重犯连场追逐。
闹市穿梭奔跑、飞车冲撞的追逐场面,早在7、80年代的港产警匪片里已屡见不鲜,更堪称此类型片的通用素材。但过去创作人在此方面更偏重火爆,往往见警察追不到歹角就当街开枪、匪徒驾车逃跑则一味横冲直撞、毫无目的,严格来说只是相当粗糙的“猫捉老鼠”。因此,《大追捕》实质为尝试在此基础上加入“智斗”,让俩主角在追捕中相互猜测、各出计谋,而这种“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的安排,一方面显然能顺应观众热衷看悬念此起彼落、一方将另一方玩得“团团转”的思维,另一方面更能提升港产警匪片的“智商”,不再停留于有勇无谋或头脑简单。
然而,虽不至像爆炸、撞车、枪战那样耗费成本,但这类“都市追逐+日式推理”的警匪片模式,却明显需要在剧情上实现通顺与流畅,且必须做到细节丰富奇诡而故事大纲简单直白,否则观众往往会看得一头雾水、似是而非。由此可见,港产警匪片的这条“开拓视野”之路,编剧与导演能否默契配合是为关键。
《窃听风云2(微博)》:高智棋局+时装商战
2009年,《窃听风云》以窃听细节出发描写人性丑恶,成为十年来港产警匪片的一朵奇葩。
两年后,当麦庄再行创作“续集”《窃听风云2》,视野也明显较《窃听风云》走得更远:首先,《窃听风云2》不再停留于伪钞、贩毒、军火、抢劫等传统题材上,反而以金融股市为背景,演绎高潮迭起的时装商战,因此片中得以出现许多诸如股灾历史、操纵股市、买货卖货、指数大战等专业名词,这在过去的同类影片中无疑相当罕见,同时也拓宽了影片的视角,上升至关乎“整个香港”的层面;
另一方面,《窃听风云2》亦摈弃了过往警匪片常见的双雄冲突或卧底公式,转而让主角为复仇而布下高智棋局。或有观众认为这一路线与《暗战》无异,但《窃听风云2》的优势正在于突破“双人”局限,让多位人物从头到尾受制于同一个“布局者”,加上麦庄向来热衷拿捏细节,因此影片中每个人,甚至包括“布局者”的下场,都为一人所考虑,这种“高智棋局、多线并行”手法,比起十多年的《暗花》、《暗战》等而言,亦是另一番飞跃。
但严格来说,《窃听风云2》的题材格局并非类型首创,而更近乎将当年TVB“家族剧”进行压缩并电影化,故影片很容易便让观众联想到《大时代》、《创世纪》、《天地豪情》、《流金岁月》等经典剧集,事实上麦庄设置的主角报杀父仇、设下天罗地网,以及背靠香港经济形势的大主题,都近乎“家族剧”的叙事,因此对不少观众而言,会觉得在看一个半小时的电视剧;此外,由于在《窃听风云2》里加入的开枪、追车等商业元素仍然有限,强调的仍是麦庄的编导功力,能否成为新的警匪片主流,无疑尚待时间考验。(文/阿蒙)
(责编: 大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