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电影神话:黄飞鸿的银幕传奇(3)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8日10:22  东方早报
香港电影神话:黄飞鸿的银幕传奇(3)  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恐怕是大多数功夫片迷心中标准的黄飞鸿形象。1990年至1997年,他演了6部黄飞鸿电影,除了徐克导演的版本外,还有王晶导演的版本。 本版部分图片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提供
香港电影神话:黄飞鸿的银幕传奇(3)关于黄飞鸿电影研究的书籍《主善若师》
香港电影神话:黄飞鸿的银幕传奇(3)关德兴和曾江(右)饰演的黄飞鸿师徒
香港电影神话:黄飞鸿的银幕传奇(3)石坚在黄飞鸿 电影系列中演的反派角色深入人心

  从场面调度看黄飞鸿片的电影意识

  1961年《黄飞鸿大破五虎阵》公映后,五十年代初以来的黄飞鸿电影热潮暂停。1967年夏黄飞鸿饰演者关德兴从美国回港,与老拍档胡鹏导演合作,以《黄飞鸿虎爪会群英》(1967) 为复拍首作。由此部至1970年的《黄飞鸿勇破烈火阵》,共拍片十一部,其中第二至第十部,导演换上曾编写多个黄飞鸿电影剧本的王风,剧本多由当时得令的多产编剧司徒安撰写。演员有一路演来的关德兴、石坚、西瓜刨,并加入曾江、张英才、李红等年轻红星。这是正统黄飞鸿电影系列的新阶段,各方面成绩优秀,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

  六十年代末,香港的粤片电影人面对挑战,欧美日电影和国语武侠片的制作水准及感官刺激,来势汹汹。黄飞鸿电影作为粤语片,处境相形见绌,须用新手法,图变求生。此时期的黄飞鸿电影,故事和人物心理都值得探讨,而摄影和剪接的技艺,因为技术加强了,相比五十年代的兴盛期复杂多样,更富动感,比内容的演变更加鲜明。

  五十年代的黄飞鸿影片,多由远景、中远景、中景的平视镜头构成。影机运动平稳,不因动作场面过度波动。拍摄打斗时,镜头从一组对手平实地切换到另一组对手。运用平衡剪接,但刺激度难与日后的平衡剪接风格相比。构图方面,多不着力营造张力。因此,动作接近戏曲舞台的程式化表演,处理动作场面的镜头,接近舞台的全景(或单角度)呈现。

  黄飞鸿电影初期邀请一些真拳师参与,多以表演方式呈现他们的武艺。五十年代的动作场面,不少包含招式重复的套路,配上杂耍技巧,整体显现强烈的北派舞台风格。反而六十年代末期作品的动作,像笔者这种门外汉看来,感觉比较有实感。人好像切切实实地被打中,因为衣下加有护垫,或镜头见不到的部位中招,配上声音效果,演员再做出痛苦表情,制造中招的假象。

  但动作改变了,并不足以营造短兵相接、迅速猛烈的感觉。镜头的景框构图、影机运动及剪接的演变,即电影语言的演变,才是重要的推动力。《黄飞鸿威震五羊城》(1968)中凌云阶(曾江饰)和二牛(张英才饰)夜闯旗下街一场,由全景和中景镜头组成。景框里,布置两重或三重人打斗,呈现一个立体感的混战局面。镜头不时向前推进,展现场景的纵向深度。傅震标(石坚饰)刀割凌云阶,构图紧迫,剪接点凌厉。傅近距离向镜头挥刀(他后面还有另一重人在打斗),观众(摄影机)好像位处他和凌之间,切身了解傅与凌的强弱对比。看五十年代的黄飞鸿电影,观众是旁观者,站在电影场景之外,现在则置身现场,随时被镜头拉进战圈。

  电影意识不仅靠几个镜头证明,观察环境、时间及场面调度,才能够理解六十年代黄飞鸿片的电影意识如何发展。同是夜袭,上述旗下街是一触即发的混战,《黄飞鸿拳王争霸》(1968)中恶霸戴天炮(石坚饰)及手下伏击东北高手、却误撞黄飞鸿一场,则兼顾动静,气氛延绵,在五十年来的黄飞鸿电影中,乃场面调度的极佳范本,并自觉地展示电影创作的元素。

  此场中有数个镜头可谓神来之笔。全场第二个镜头是全景镜头,一块空地,地面潮湿泛光。戴天炮及手下忽地跳入景框。跳入景框,毫不“写实”,场景更不见可跳下的高点。但这一跳,却划分了景框的内外疆界,为景框定义,我们也看到这是个轻微的俯视镜头。歹徒从四面八方攻击黄飞鸿,过招、中招、被黄飞鸿打出景框。战圈分秒间反复聚散,圈中人一直出入流动,显示围攻的压迫感和黄飞鸿反抗的威力,与《威震五羊城》在景框内营造混战场面,主要以分镜头交代敌我悬殊不同。

  二十个镜头中有八个活动镜头,其中七个轻微,唯一大动作的就是包含空镜头和推轨动作的第二个镜头,涵义丰富,可以独立成章。此镜先建立场面的大概,戴天炮等闯进空镜头,离开,配乐起,空镜头弧形推前,可嗅到雨后的水气,情况变得悬疑。空镜头短暂,却恰到好处,很快人力车拉出来,但不让我们看到乘客是谁。能够在一个镜头中虚实互换,渲染气氛,兼顾经营和明快。

  此场第十四和第二十个镜头功能尤为重要。第十四个镜头,黄飞鸿位居全景中央,不断将闯入景框的歹徒打出去,景框左半部是躺下的人力车。这时微妙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歹徒被击退时,饰演的演员偷偷转动人力车车轮。到第二十个镜头,歹徒败退,特写人力车车轮,已经不转。男孩本躲在角落,从后景走前,好像是贪玩,伸手转动车轮,接着凝视景框以外。

  两个镜头高度接近人的腰部,微微仰视站立的黄飞鸿,平视横倒的人力车和车轮。车轮横切景框,呈现为弧形的转动物,对照大字型站立的黄飞鸿挥臂击打。人和车轮俱在运动中,一横一竖,车轮转动,既烘托黄飞鸿打斗,也有一种自在的姿态。歹徒第一次转动,意图瞒过观者的双眼,男孩第二次刻意为之,其实点破了电影制造假象的特质,在一次场面调度中反映何谓场面调度。

  六十年代末期的黄飞鸿电影,虽然没有标榜艺术追求,但这十一部电影,在当时通俗电影的范畴里,大部分已属佳作。这批电影,产生于粤语片挣扎求存的时期,表现出思考的功夫。关德兴、王风、司徒安等运用了新派元素和技法,不乏参考,又能转化,总能够表现电影的独特语言。黄飞鸿电影拍了百部,这个时期,电影感最为活跃灵动而具法度。 

  (作者系香港电影资料馆项目研究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