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凶手”另有其人
5月9日,炙手可热的国产电影《寻枪》在北京放映的第一天,广西作家凡一平像个普通观众一样,掏了25块钱买票进入影院,而他正是《寻枪》的原小说作者,用他自己的玩笑话说,是《寻枪》的“亲爹”。
与原小说相比,电影的前半部分基本忠于原著,后半部分则改动得大刀阔斧。边陲小镇警察马山在一次婚礼酒宴后发现枪丢了,于是对身边每个人都抱以怀疑的目光,旧情人李小萌被枪杀,马山牵连进去,他更迫切地要找回失去的枪……故事层层铺陈,都是等待最后的悬念揭开--枪到底是谁偷的?在小说中,盗枪、杀人的凶手是马山的老战友,凡一平说自己这样安排有着特别的用意--凶手因为在战场上负伤而失去了性功能,导致对于别人的“淫乱”产生了变态的仇恨,这才杀死李小萌。到了电影版中,马山的战友成了个插科打诨的人物,包袱抖到最后,杀人、偷枪犯成了一个前面只露过两次面的“卖羊肉粉的”,原因也淡化处理成了因假酒埋下的仇恨。这样大的改动使凡一平无法认同,觉得自己曾经费力设下的“扣儿”,冲击力量被减弱了。
电影中,“枪”成了精神符号
凡一平的原作《寻枪记》平淡写实,是一部融社会批判和人性批判的文学作品。电影版的《寻枪》运用各种电影元素,竭尽全力地烘托出悬疑气氛,成了一出亦幻亦真、扑朔迷离的心理戏。小说《寻枪记》只有两万多字,凡一平坦言,他写作时并没有想到要有什么深奥的主题,只想着要编一个有趣的故事。电影《寻枪》却被导演、编剧陆川赋予了某种思想,“枪”成了理想精神信念的符号,随着《寻枪》的广泛宣传,这个含义也被报道强调出来,有文章干脆起名--《陆川给中国男人找“枪”》。
观众是否能够获得并理解电影《寻枪》的这一规定主题?文学批评家兴安看后表示:电影后三分之一部分噱头太多,冲淡了感动人的力量,有些“轻飘”了。他认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影片营造的悬疑气氛是他们能够接受此片的主要原因,至于“寻枪”的思想启迪,电影表现得并不明显,放映之前就反复强调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会对观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而影响影片的思想冲击力。
说改编,“亲爹”兴奋又无奈
小说《寻枪记》发表在1999年《十月》第四期,凡一平转让《寻枪》版权的费用只有1万元整。不过,他自己也坦言,电影《寻枪》使他声名鹊起,得到了影视界大腕们的关注。此次他来北京,就是和曾执导过《巫山云雨》、《秘语17小时》的青年导演章明修改剧本。而在《寻枪》首映的当天下午,他还和陈逸飞谈另一个电影剧本的转让及改编问题。
铺天盖地的《寻枪》海报上没有凡一平的名字,影片开演时才出现了一行字--“由作家凡一平同名小说改编”。而放映结束后,凡一平显得很兴奋:“拍成这个水准,算是相当不错了”,过了一会儿他又细心补充说:“我注意到,有两个观众提前退场”--只有一部戏的“亲爹”才会注意这些细节。
凡一平说自己写作速度很慢,有时一天只能写1000多字,一个长篇小说往往就要耗上一年的心血,如果不能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仅仅凭稿费收入,几乎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据有关人士介绍,作家一部小说的收入主要靠稿费和版税,如果不是知名作家,一本小说的销量也就在1万到3万册之间,收入约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而剧本版权转让费通常可以高过稿费和版税。一部长篇小说字数至少上十万字,从构思到最后落笔完成,至少也应有半年,所以许多作家在写作时就有意识地瞄准剧本市场。
有人对此表示担心:越来越成流水化操作的影视行业,是否会影响文学创作者的心态和创作方式?而每个小说作家对影视改编也都是一肚子的苦水,绝大多数都会“有涵养”地对改编不发表任何看法。面对曾经用心塑造的人物、经营的故事被改得面目全非,其心情无异于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被挖眼割肉,其心情,只有“爹”才能明白。 (王蕾)
短信游戏站,精彩刺激好玩又有数码相机大奖!
短信世界杯站:新闻、游戏、动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