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连我这样自问铁石心肠的人居然都哭了。好久没有这么放松地流过眼泪,晚上回到家,坐下来想写点什么,打出来却全是零零碎碎的句子,总是觉得有那么点坐立不安。直到给我妈打了个电话,才觉得心里安静和踏实下来。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对母女的故事,50多岁的女儿给80岁的母亲治病,照顾她住院、手术,以为自己治好了母亲,可最后却还是没能留住这个世界上最疼自己的人。这是一部让人
心疼的电影。心疼得发慌。没人能逃得开生老病死,没有意外的话,你我的人生里都有过或者会有黑发人送白发人的经历。终究有那么一天,你无法再握住你亲爱的人的手;终究有那么一天,他们的生命会像沙子一样从你的手里流走。
何况那个人是你的妈妈。
毫无疑问,此片是个人今年所看过的国产电影中最感人的一部,催泪效果直追当年的《妈妈再爱我一次》。事实上片中的那个女儿的种种努力,也无非是为了让“妈妈多爱她一次”,无非是为了能跟母亲再多待几天,再多说几句话。
可是光催泪并不代表片子好。上一次看电影流眼泪,是那部《我的兄弟姐妹》。几个小家伙拉拉扯扯呼天抢地的生离死别,看得我心都碎了。可是哭过之后却忍不住大骂这部电影卑鄙,导演用最小儿科的煽情手法来欺骗观众的同情心,玩的无非是一个“博同情”,跟街头骗人的乞丐无异。(我早说了,我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嘿嘿。当然这也更显出《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好来)。
电影是有气质的,导演是有情怀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虽然是本年度最大的一颗泪弹,但导演并没有刻意催泪,并没有把它拍成一部二流的煽情的电影。《世》片好在导演的一颗赤子之心,它只是真实而细腻地还原了一个个的生活细节,观众的眼泪不是霸王硬上弓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当然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84岁的老演员黄素影令人肃然起敬的表演,她异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垂死的、偶尔有些神志不清又深爱着女儿的老母亲形象。我不清楚这样一个形象是否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近年的国产电影中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有些喧嚣的年代,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去关注生命的这个角落了。
我相信马晓颖是怀着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来拍摄这部影片的,别忘了她本身就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看看片中惟一的主要男性角色,他对自己妻子和母亲的事是几乎完全不理的,所有的苦难,只有斯琴高娃扮演的女主角一个人去承担而已。我相信这种对男人的失望,除了来自张洁的原著小说外,跟导演的成长经历也不无关系。
当然,作为一个31岁的年轻女导演的处女作,本片仍然有很多技巧上的问题,比如影片的整体结构松散不太有力,镜头语言有些陈旧感(似乎导演有些低估了现在观众的电影欣赏能力)。但是仅凭黄素影的表演,这部电影已经值回票价。更何况,她是和斯琴高娃演的对手戏。我一直没提斯琴高娃,不是因为她演得不精彩(事实上,她的表演比起许多后辈大陆女演员要高出太多),实在是黄素影演得太精彩盖过了她的风头。
其实我们都明白,两代人之间的爱永远无法平衡的,我们永远无法像我们的父母爱我们那样去爱他们(因为代沟、交流等问题)。或者,这永远的困境才是所有人心痛后最难言的感伤和疼痛。-虞晓毅
观众调查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时间:10月21日晚首映式
地点:中华电影城
上座率:80%
观众意见:好 60%
很好20%
一般20%
二十多岁的女性观众:好,把人物刻画得非常好,充满了母爱。我刚才也哭了。给斯琴高娃的表演打5分,非常喜欢她。
三十多岁女性观众:很好,我觉得母女之间的感情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很真挚,非常让我感动。从感情上说是无可挑剔的,演母亲的那位演员演得很好,我会给电影打5分。
四十多岁男性观众:好,斯琴高娃的演技非常老练,很恰当,看完之后有一个感想就是觉得要对自己的妈妈再好一点,要对老人再耐心一点。4分。
三十多岁男性观众:这部片拍得挺好,贴近生活现实。5分
三十岁专业人士:一般,有些地方还是存在剪接过快等不自然的地方。3分 (5分为满分)
本报记者马向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