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本以为会成为经典大片的《理发师》,一转眼,因为两个大腕的争执,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是热点,总有人忍不住说上两句,于是,邀了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作者,聊聊不同地域的不同看法。
上海态度:甲鱼汤与大众口水
文/罗皮
这边说他喝“甲鱼汤”,他指责这边“片比”问题,从停机事件到姜文出局,本来没几个人知道的《理发师》,用那些腕儿习惯的蛮恶心说法是:“一不留神就出了名。”
天晓得他们“留神了没留神”,反正留心媒体,报章上、电视上、网上,《理发师》成了话题。话题当中有鼻子有眼睛的材料,也就是陈逸飞姜文们之间一点点口水,“甲鱼汤”是财务黑洞的代名词,“片比”的意思是那财务问题全是因为不懂拍电影,让你用了太多的胶片给造成的,等等,反正《理发师》弄到重新洗牌,其中细节、真情、原由,局外人了解的材料匮乏至极。
好在局外人好热闹,特别是关于名人的热闹,就是最好的材料,事情一公开,就好比跑堂的吆喝了一声:菜来了———《理发师》突然成了一锅甲鱼汤,引得大伙儿口水飞扬。幸好这锅汤里头没有情色佐料,没有腥味,大伙儿的口水算是干净的,那些报道文章、议论文章、聊天室里的“自说自话”也发挥得够远的了,由阐发到“艺术”的、“商业规则”的、“地域文化”的,这是高级别的口水;也有在网上分两边嘲笑、挖苦、开骂,这属低级别的唾沫星子。
所有无聊有聊的事情能够成就气候,都是大伙儿哄出来的,就像有些个上流下流的角色成了人物,多半是大伙儿抬举的。既然做事做人在一个消费社会里已经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消费行为,大伙儿的口水就是市场,按照消费意识、市场惯例与艺术想象或者其他什么,确定无疑的是,还没有上市放映,《理发师》已经产生了广告效应。
如果明天陈逸飞与姜文重新握手,继续《理发师》业务,也别怪人家是商人,谁叫咱们又是商品的推广员又是商品的消费者呢!
过一阵子有这个角儿那个明星加盟《理发师》,媒体总归又要炒一炒的,管它冷的热的,这总是个菜,谁叫大伙儿的口味就是这么一点呢!
好了,说到这里,口也有点干了,我得沏壶好茶去。
广州态度:谁理谁的发
文/一月
一部影片《理发师》因为“停机分波”备受瞩目,其实是因为两位“大腕”争先恐后见诸媒体的不同“声音”而引发不断的讨论,分析——目前传来的最新消息:四大投资方协商会议之后,决定重新成立摄制组,并定于今年4月再度开机。令一些FANS遗憾的是,大腕姜文将无缘“理发师”一角。
大腕陈逸飞已经出示了四大投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生效的“关于电影《理发师》的有关决定”。该决定称:“四方决定,电影《理发师》停止拍摄,剧组演职人员解散,成立结算小组处理影片善后工作,该影片于2003年4月20日重新成立摄制组,剧组全部演职人员重新决定。”
陈逸飞同时透露,四大投资方研究后认为,由于不存在与姜文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因此影片男主角“理发师”的扮演者将重新挑选。
于是,有人说这是资本让姜大腕走路,这一结果结束了近日来两个大腕之间的口水仗,这是四方投资人讨论后得出的结果,这是资本的选择。而对于《理发师》究竟为何停机,是因为姜、陈二人艺术见解有分歧还是因为财务黑洞,这样的争执在资本的选择面前,真的毫无意义吗?如果资本选择的准则只有一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四个投资方宁可付出开掉姜文,牺牲先前投入的不菲代价,也要重打锣鼓另开张,至少说明此种代价,比继续留用姜文的预期代价要小,就是放弃姜文的机会成本可能更低。当然,这只是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现实中,资本的选择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当一些人一直在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行事,是不是当一个大腕站出来说NO,千百个大腕会跟上来,以类似抗议“裸照”的决心呼吁一下什么。
陈大腕以上海商人的“温文尔雅”给习惯“阳光灿烂”的北京姜大腕,作出一次“规矩”,拍电影也是要按合同规则行事的,不能随便把钱从左面口袋挪到右面口袋,再挪出去。至于前期的超支嘛,不过要艺术家多加加班多画画而已。而姜大腕呢,自然除了拍戏还是拍戏。
不过,就在陈大腕出示了他手中的决定之后,电影《理发师》除陈逸飞外的另三家投资方另行发表了三点声明:“一、我们认为,电影《理发师》停止拍摄系由于主创人员在艺术创作上的分歧所导致;二、我们认为,截至目前电影《理发师》不存在有关媒体报道的所谓‘财务黑洞’问题,最终意见将以各投资方共同委托的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为准;三、我们希望各投资方及有关当事人不要擅自在媒体上发表任何关于电影《理发师》的言论,以利于该片有关事宜的妥善解决。”
对此,善解人意的陈逸飞称“这只是给姜文一个面子”。
究竟谁能够理谁的发?至于现在的结局,也许就是一种谁也别再惹谁,你为你的艺术,我为我的财务,井水不犯河水的默契。
北京态度:男人不能太“面”
文/维
按说南人北人的合作挺不容易,好歹也是个缘分不是。甭管是陈逸飞还是姜文,合作之前肯定也是惺惺相惜,总该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悟,才走到一起来的吧。都说北京人和上海人难成朋友,当初陈大腕和姜大腕合作之初,咱们北京人还说,陈大腕不像上海人(这是一部分北京人对上海人的赞誉),够爽、够酷,就等着看接下来“北、上”合作的好戏了。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最后,这个上海人还是和那个北京人发生了冲突。
如果假设陈大腕和姜大腕两个人所说均为实言,咱就不得不为北京哥们说几句话喽。甭管怎么说,在咱北京人的眼里,朋友最重要。至于孔方兄,是兄弟就别提这个词儿。虽然兄弟我也知道市场经济不能不把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算得明明白白,可太明白了,兄弟的情谊还要不要。所以我说,陈大腕不够朋友,典型的利益当头派,不够哥们意思。多花了几两银子又咋了?有朋友,还怕赚不到钱吗?
至于姜大腕,恕我直言。俗话说向理不向亲,虽然同在皇城根,我也不能偏袒姜大腕的不是。既然人家陈大腕开始拿您当了朋友,朋友对朋友,可就要推心置腹。看不惯朋友行事,当面锣对当面鼓才是英雄本色。男子汉大丈夫敢做敢当方不失男儿本色,岂能不光明磊落地拿出点爷们的气概,反倒让人拿了一堆能嚼舌头的话来。好歹也是条汉子,赚钱也不能赚朋友的不是?当然,我的想法都是在目前传闻均为真实的前提下形成。
可无论事情究竟是副啥模样,我对两位兄弟的行为都不满。有啥话当面说个清楚不就结了,再不行,就互相揍一顿,起码也是男人的行为。干嘛都把媒体当成亲人,喋喋不休说个没完,空给别人多了些茶余饭后的作料。男人不能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