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则说电影刻划时代,时代造就电影,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翻开金马奖过去39年的得奖纪录,以最佳电影来看,几乎每十年可以划分成一个阶段,导演藉自己的成长经验、或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把心得透过电影呈现,因此他们的作品,成了大家对过去社会脉动的研究素材!
我们打开过去39年的金马奖得奖历史中,可以发现最佳剧情片在80、90年代,从不
同的角度,透过不同的叙事,捕捉了当时都市生活的面貌。以20和21届来说,透过《小毕的故事》和《老莫的第二个春天》刻划了台湾特有的眷村文化,22届和23届更藉由《我这样过了一生》和《恐怖份子》描绘都市快速成长中,外遇与新女性主义的关联,26届的《三个女人的故事》检视了移民问题。
到了90年代,导演们更直接面对现代社会的现象,如30届的喜宴,这也是台湾电影首度碰触同性恋题材获奖的影片、31届的爱情万岁更检视现代社会人与人间的互动、32届的《女人四十》直接探索人到中年的问题,导演们透过镜头剖析他们的观点。
电影是综合文字、声音与影像的多媒体呈现,它让我们“看见”历史,因此透过电影,我们更了解其它城市的变迁,如34届的《甜蜜蜜》、36届的《千言万语》和38届的《榴连飘飘》,三部电影着眼的角度不同,但是透过导演说故事的手法,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香港年代。
电影带给我们的除了娱乐外,也有更多的宝藏,导演们运用他们的专业,为我们的生活施展了魔法,你可以重温过去的生活面貌,也可以窥视现代人的生活,电影真是充满了蒙太奇的魅力。
马路消息:金马奖奖项因为时代环境的变迁,有新增的奖项,也有取消的项目,比方说最佳童星奖,因为二十届的石安妮以《高中生》拿下最佳童星,引起各方争议之后,最佳童星这个奖项在二十二届开始成为金马奖历史,随着动作片潮流的兴起,金马奖于二十九届设立武术指导,三十届更名为动作指导,至今仍沿用此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