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香港的天空格外晴朗。湾仔影艺戏院的附近,陈可辛一路打着手机一路快走,正碰上一样忙着赶场寻找电影院的几位内地记者。大家打过招呼,才发现一样都赶着去看香港国际电影节“阿根廷新电影”单元里的《我的名字,太多怪事》(Silvia Prieto)。来到影艺戏院门口,吴君如已经站在售票窗口边。当然对于影迷导演来说,还有更夸张的场面:彭浩翔(《大丈夫》导演)在等待入场的十来分钟里,手持笔记本(不是笔记本电脑是真的笔记本)运笔如飞——忙着在写新剧本。
影迷赶场
忘不了的花眼经历
电影人是忙里偷闲,普通影迷则可以全情拥抱这每年一次的光影盛宴。香港国际电影节于1977年由香港市政局创办,由第四届起,每年均于复活节期间举行,为期十六天。复活节是香港的公众假期,最长可达一周时间,痴心的影迷刚好可以放开手边事,留下“一日赶三五场”的难忘记忆。今年的第2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已于昨日正式结束,除了给观者例牌的“忘不了”的“花眼”经历(三句不离电影名,这是电影节《影讯》里“选片捡场贴士”的写法)外,将近而立之年的电影节也在今年展现出谋求新生的取向。
香港国际电影节以操办者对电影的痴迷著称。每年,电影节的节目策划人都要从世界各地搜罗大量上一年的出色艺术电影,奔忙于戛纳、威尼斯和柏林这样的顶级电影节自是他们少不了的功课,其眼光更广及俄罗斯、阿根廷等地的影展,大有将各地优秀电影一网打尽的意思。
香港国际电影节不设大奖,属于非竞赛性的放映活动,其竞赛单元基本是针对新人新作。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影片必须是在该电影节做全球首映的电影,所以各大电影节要“争电影”,重头电影也只能三选一。对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风头电影和大师名导作品,所以在邀请影片参映方面的算计相对小一些,主要考虑的是影片的素质和声誉,也因此使得整个影展的质量较高。今年“影迷嘉年华”和“大师级”单元中的《活得比你好》(Anything Else,伍迪-艾伦导演)、《遥远》(Distant,获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爸不得爱你》(The Return,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等作品,无论对内地还是香港观众来说,都是望穿秋水难得在大银幕看到的佳作;而这些作品在放映时,也都是映前场外人龙涌现、映后场内掌声雷动。
这个“影迷”气氛浓厚的电影节还贴心地在各放映场地免费派发《影讯》,及时向观众通报节目变动情况,更有水准不俗的免费讲座。当然这一切都有赖工作人员的辛劳工作,300余部电影的排期,场刊、字幕的制作是浩大的工程,电影节总经理李焯桃说他最忙的时候“隔天睡4个小时”。
璀璨盛会
奖励新人缅怀往昔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电影节来说,如果只是求全而无特色是不可能吸引众多电影人参与的。事实上,如何在求全中发掘特色,正是香港国际电影节不断努力的方向。香港国际电影节自举办以来,一直被誉为亚洲电影荟萃之盛会,也是回顾香港电影辉煌历史的舞台。在电影节的官方网站上,写明其宗旨是“促进国际电影交流,鼓励新进电影创作者,并加深世界各国对香港电影的认识”。
在鼓励新进电影创作者方面,电影节的“火鸟奖新秀竞赛”和“亚洲数码录像竞赛”都是着力推荐新人新作的竞赛单元。“数码录像竞赛”更把握未来电影的重要发展方向,鼓励亚洲地区的电影创作活动,强化亚洲电影在电影节的角色。今年这一奖项的银奖得主《散光杀手POV》是一部充分发挥DV特性的作品,以DV模拟一个患有散光的杀手的主观视点,十分鬼马。
电影节中的“香港电影面面观”单元是向外国观众展示香港电影的好机会,今年的“怀念张国荣与梅艳芳”单元既送上怀旧的及时雨,也在缅怀香港电影的流金岁月;而“焦点美指:张叔平”和“小说.戏剧文艺片”等单元则是在向香港电影、华语电影的传统致敬。至于本届的重头单元“史丹.布力奇治纪念特辑”、“清水宏101年纪念展”和“喜剧之王刘别谦”则是在向亚洲和世界电影的传统致敬。有两位欧洲嘉宾因为赶不及看完清水宏纪念展的所有作品,连续几天上午在电影节为嘉宾准备的看片室借录影带看片,不光讨论还做拉片笔记——电影节传播亚洲电影的魅力可见一斑。
寻求新意
黎明当大使麦家碧做设计
从2000年起香港国际电影节改由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前年开始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独立主办,而今年则是电影节“公司化”的第一年,所以新动作也特别多。找黎明担任电影节荣誉大使,让麦家碧做美术主题设计,请杜琪峰、黄精甫等资深新晋影人拍摄“唱好”电影节的短片在各放映场地外循环播放,在澳门开设分会场放映精选节目,邀请内地媒体前往报道以图扩大其在内地的影响……
在纪念品方面,电影节今年除了推出例牌的T恤、椅垫等外,还和百代音乐等公司合作炮制了首张“香港国际电影节主题音乐”大碟,碟内音乐选自电影节的历届电影,封套请来著名法国时装设计师拍摄,每张大碟售价90港币。电影节还将建立自己的品牌,出版更多刊物和发行电影;新成立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还会招收会员提供相关优惠;而据电影节公关主任陈嘉惠介绍,电影节也有意与香港旅游发展局开设针对内地影迷的香港电影节旅游项目……
除了这些“生意经”,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方向也在调整。电影节近年感受到韩国釜山电影节的强大竞争压力,电影节总监戚家基认为其症结是“商业化”的问题。所以,电影节“公司化”的实质是摆脱过去香港政府主办的状态,再把香港电影交易会与电影节合二为一,电影参展、参赛与售卖发行一条龙,吸引更多国际电影工作者的到来。
对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坊间不少观众和影评人都觉得这届电影节的节目是近三年最强劲引人的。其中“史丹-布力奇治纪念特辑”和“彼得-寇贝卡的‘电影是什么’”单元,堪称电影节首次举办前卫电影专题。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朗天说芝加哥影评人弗迪-金帕(Fred Camper)现场讲解史丹-布力奇治前卫短片是今年电影节最精彩的部分,让他好像“回到上学时听课一样”兴奋。
对于快到而立之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来说,公司化与独立化的第一年能有此成绩是值得高兴的。把电影节比作一个人,这个开开心心没忧没愁看了20多年电影的影痴,如今也要面对铁血现实像个中年人一样开始打拼了。现在,恐怕他正想着明年如何吸引更多赞助,令节目更精彩吧。(本报特派香港记者虞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