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sina.com.cn/ent/m/c/2004-09-06/U738P28T3D496263F326DT20040906191941.jpg)
![](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导演尹力和张思德的扮演者吴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新浪娱乐讯:9月5日,电影《张思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首映式,新浪娱乐在此推出《张思德》导演尹力的个人阐述,以下为尹力的导演阐述全文:
一、谈谈为什么要拍摄电影《张思德》,即现实意义
今年的九月五日是张思德同志牺牲六十周年纪念,同时,九月八日是毛泽东同志发
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六十周年纪念,拍摄一部以张思德为主人公的电影的创意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契机下诞生的。
作为影片的艺术创作者,能够拍摄这个题材的电影、引导观众了解那段现在大家已然不熟悉的历史、使观众感受到那个沸腾年代的气息、同时又将那么著名的演讲和一个普通小战士之间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出来,这令我们觉得荣幸至极。
《张思德》电影所表达的,看似是一个最平凡人的故事、看似是一个普通士兵的故事、看似是一个在那个年代中一个年轻小战士和一位领袖之间的故事,但在这背后,蕴涵着许多关于人、关于人的道德、关于人的精神信仰的东西。有人说,张思德是一个“红色圣徒”,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他是一个“道德楷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宏扬的。在目前市场经济的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我们和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面对着同样的一个命题: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付出了什么代价。一方面,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自然生态的恶化;另一方面,精神道德上的沦落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在这样一个极端物欲化的、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当中,人们是需要在道德取向和价值取向上不断进行重新筛选、权衡的。而在这个时候,我们来拍摄一部以张思德——一个精神道德方面的模范为主人公的影片,这件事非常值得去做,因为时代在呼唤这种精神。
张思德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战士,我们无意把他拔高到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他从没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创举,在他不起眼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而就像是剧中毛泽东的台词所讲的那样:他普通、不会引人注目、没有更多的言辞,但是,我们伟大的事业就是由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在支撑着。延安当年偏居西北之一隅,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和自然条件的极端险恶足以威胁到人的生命;同时,共产党人们还要承受着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三次的反共高潮和日寇的威胁绞杀等等。但是在那个年代,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让人能够强烈地感觉到:他们确实是中国仁人志士中的一群精英、是一群有信仰的人——就是凭这样一群人和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共产党消灭了国民党的八百万军队、夺取了全国的胜利。
所以,能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的延安也是《张思德》这部影片重要的意义之一。我们希望能在最大限度上传达我们内心中最开始时就有的那种感受:表现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延安。我们所知道的延安不是一个闭塞的小山沟,而是一个沸腾的社会。在史料上可以看得出来,在当年的延安,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那里有延安鲁艺、抗战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先进思想领导的高等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中央军委党校、中央医院、新华日报社等等。又比如说延安解放区的文艺,开创了全国抗战文艺的先河,前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文艺干部和大批为新中国文艺工作奠基的人才。延安就是一个实验田,是未来共和国的雏形。再现沸腾的历史年代,让观众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呼吸,是我们的目的。
此外,相信四十岁以上的人对《为人民服务》都耳熟能详,甚至倒背如流,因为这跟他们每个人童年时代或是青年时代的部分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在当年,“为人民服务”的提出有它比较广阔、比较深刻的时代背景:意大利已经投降,德日法西斯的末日已经为期不远了;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日本人的倒台指日可待。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关注着今后中国的命运。蒋介石提出了“新生活运动”,洋洋洒洒写了《中国之命运》。而毛主席讲的是: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只队伍是解放人民的,完全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实际上《为人民服务》的开篇就把共产党和共产党的军队的所有宗旨一语道破。到今天它仍然是共产党的建党之本,不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好,它们骨子里的宗旨还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应该是教育全体党员、干部的最根本的宗旨,成为共产党的“圣经”。
影片所要表现的年代距离今天已经十分久远了,但我相信在人性上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一定有某种东西能拨动不同人的心弦,让大家得到共鸣。我希望更多的年轻的观众(我们年轻的观众对这一段历史的认同可能会比较欠缺),特别是年轻的知识分子观众、我们今天在校的大学生们能够喜欢、接受、并认同这样一部电影。
二、谈谈电影《张思德》创作的大方向
(一)关于故事和人物:
影片涉及到重大历史题材,可以说算是“主旋律”的题材,但是我们要跟过去拍过的“主旋律”影片拉开距离。创作者面对“主旋律”题材的时候都会感到他的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因为涉及到历史的真实和历史上人物的真实,在这些方面创作空间确实是受到限制的。那么在这么有限的创作空间中、在官方和公众共同认同的一个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下,作为艺术创作者在多大的程度下还能表达一定的艺术个性和艺术品味呢?我和编剧在做这部戏之初,都坚定不移地认为:是有可为而不是无可为的。
由于影片主人公张思德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战士,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过,这就决定了电影《张思德》在故事上不太可能像情节剧那样有一条牵着观众走的重要线索。而虚构大事件,或是把人物拔高,显然都十分不可行。
我们只有尽精微而至远大,通过一滴小水珠来折射七彩太阳,用小人物和小人物平凡的生活来折射大的历史背景、折射背后蕴涵着的深刻动人的思想和情感。我们不是要“给菩萨塑金身”,恰恰相反,这部影片最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把毛泽东和张思德都放在了普通人的角度去关照,让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就必定要求在细节上要大大地下功夫。细节带给观众的很多东西不是立竿见影的视听刺激,而是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让观众耳濡目染,传达给他们心灵上和精神上的震撼。
我希望这部电影,既能够带着观众回到那个年代,让人们感觉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质朴、深沉的东西,还要让人们能够感觉到那个年代的人的呼吸,尽量运用我们的智慧,在2004年就像拍摄2003年的事情那样来拍摄1943年的事情,使故事和人物既真实、亲切又在最大程度上赋予其年代的质感。
(二)关于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的原因和目的:
首先,是从真实再现历史的角度来考虑作的这个决定。用彩色片来再现物质现实的色彩已经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了,但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我们的印象中没有留下任何彩色画面。我们能够看到的真实记录下那个年代的资料,不管是照片也好、影像也好,都是黑白的。如果今天把它浓墨重彩地染上色,那就造成了一种间离的效果而不是一种亲和的效果了。选择黑白片就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让观众对影片有历史感上的认同。
其二,我们将在五月至七月这段时间在陕北拍摄,并且,由于剧本反映的是1943年夏到1944年秋这段历史,场景上冬夏雨雪都有涉及。拍成黑白片在处理剧中场景和实际拍摄环境间的矛盾这方面也有很大帮助。六月时节的陕北高原,比较冬天时大地上一片沟壑纵横的苍凉来看,不太能反映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没有冬天时那种地貌的震撼力。另外,由于退耕还林,黄土高原上到处都在植树,但树林还未成气候,于是黄绿参差,对于影片拍摄十分不利。选择黑白片就避开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黄绿色彩参差不齐的感觉,利于形成影片当中四季和天气的变化。
(三)关于各部门创作的大原则:
力求在最大限度上、真实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
黑白片的运用绝不是简单的“遮丑”,各个部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力求在每个细节上都下足功夫,再现当年的质感,包括演员的选择、大量服装的做旧、在黑白片中的特殊化妆等等。必须使整部影片具有历史的真实质感,生动再现当年沸腾的延安。
这其中要求演员的表演清新自然、注意分寸,特别是在处理领袖人物时。
此外,拍陕北、拍延安一般来说会用到很多类似标识性的东西,比方说:信天游、爬山调、陕北的秧歌、安塞的腰鼓、宝塔山、延河水等等,我们基本上都要尽量回避,这些是有些标语口号化的。
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没有专门作准备的时间,只有处处想在前面,一边拍摄一边准备,随机应变,应对突发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