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最重要环节——竞赛单元的两部华语片《孔雀》、《天边一朵云》,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随着两片主创陆续抵达柏林宣传造势和《孔雀》的前晚放映,更多的人想知道华语片夺得金熊奖的胜算。
政治与性:柏林电影节的先天嗜好
柏林国际电影节从产生之日起就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在2003年影展上,讲述中东偷渡客的《尘世之间》一举夺得金熊奖。此后关于移民问题的电影开始成为柏林的“常胜将军”。在去年的影展上,讲述在德国的土耳其移民的《勇往直前》获得金熊奖,关于哥伦比亚少女去美国贩毒的《万福玛丽亚》揽回两大奖项,关于阿根廷犹太人的《失去的拥抱》也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这三部影片无一例外由少数民族的移民后代拍摄。金熊释放政治信号,银熊平衡地缘政治,柏林电影节从来就是主题先行。
具体到本届影展,影展主席称,今年的焦点将放在非洲。比如开幕片《人对人》,描写的就是19世纪欧洲人类学家深入非洲,意图证明人猿进化关系的冒险历程;竞赛单元中的影片《卢旺达旅馆》和《四月某时》,则深入探讨了非洲种族屠杀的惨剧。
此外影展对性的眷顾也是相当可观,多部影片都将性压抑作为反映内容,吸引和感动了众多观众。其中包括一部名为《洛城性生活2》,是以生活在洛杉矶的一群同性恋和色情演员为主要人物的纪录片;纪录片《深喉》回顾有史以来最成功色情片的诞生过程,同时也揭发了20世纪60年代僵化的道德;另外《性学教授金赛》也参加了展映。
艺术和情色:华语片是否投其所好
今年影展的风向如何?肯定地讲那些根植于欧洲本土文化、并反映变迁中的文化细节的题材依然很容易博得电影节评委的青睐,因此竞赛单元中的《小镇》、《被告》和《欧洲一日》等片在夺奖上占据了先天的优势。而《孔雀》的风格与影展的主流风格并不切合,但巧妙的艺术手法还是能让评委眼前一亮。
《孔雀》在影展主席斯科里克眼里是一部“符合柏林口味,以艺术和严肃著称”的作品。这种大而全的说法体现了影展从来就不注重商业效益,而喜欢从感性的角度去评判参赛作品的特点。除了较强的艺术性,《孔雀》并没能给评委带来更多惊喜。
而《天边一朵云》相对强许多,因为它摸到了影展的脉,“情色歌舞片”的噱头在裸露夸张的海报上表露无遗,宣传册更是堪称限制级。导演蔡明亮认为,影片故事有歌舞,也很情色,由于内容比以前作品“更大胆、更厉害”,有些人看了可能会吓一跳。影展主席对其评价是“最具震撼力,而且有望突围的一部影片”。
不管两部华语片自身如何,评委中有自己人相信会带来致命一票。出任影展评委的华人白灵对入围的顾长卫、蔡明亮均心怀敬佩,称均有染指“金熊”的可能。周雪桐/文
新闻链接
柏林影展上的“中国熊”
1982年,《三个和尚》获第32届银熊奖(短片竞赛最佳编剧);
1988年,《红高粱》获第38届金熊奖;
1989年,《晚钟》获第39届特别奖银熊奖;
1990年,《本命年》获第40届银熊奖(杰出个人成就奖);
1992年,张曼玉凭《阮玲玉》获得最佳女主角;
1993年,台湾导演徐立功的《喜宴》和香港导演谢飞的《香魂女》双获43届金熊奖 ;
1994年,《火狐》获第44届“摄影特别推荐奖”;
1995年,《红粉》获第45届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
1996年,《太阳有耳》获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和最佳导演银熊奖;
2000年,《我的父亲母亲》获第50届银熊奖;
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获第51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2003年,在第53届电影节上,影片《盲井》获得了艺术贡献银熊奖、《英雄》获特别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