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海报处处可见。 廖翊/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国际先驱导报驻香港记者廖翊报道 3月22日,以香港电影金像奖为压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眼中,它太不同于其他国际电影节,一句话概括就是:不一定最好,但一定最好玩。
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今年是第29届。它处处体现着民间特色,虽然电影节由政府出资主办。
它是电影迷的节日,真正体现着民众参与性。数百部来自各国和地区、风格各异的电影在半个来月时间内逐一登场。今年就有240部影片上映,放映场次达338场,数量可谓惊人。可供影迷选择的余地很大。观众可以提前去窗口购票,也可以网上订购,绝大多数都是个人买票;据介绍,今年的网上订票十分热络,价值3000港元的VIP通行证及1200港元的影迷通行证早已销售一空。与一些变相为艺术家或演艺界沙龙的电影节相比,真的大为不同。
民众的参与性还表现在其他重要场合,比如开幕式或首映式,就力求平民化,在露天场地或公开场合举办,观众或影迷都可以近距离一睹明星风采,可以大呼小叫明星的名字,用数码相机拍下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瞬间,场面既热闹又不混乱。今年的开幕式和几个小型首映式就是在紧傍维多利亚港的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办,引来不少内地游客的惊呼,他们大都没有想到,那些刚才在星光大道上闪烁的明星,竟然梦幻般出现在眼前,几乎触手可及!
除了享受电影盛宴,接触电影明星,电影节也给了香港市民拉近彼此距离、突破城市樊篱、感受温馨的机会。去年起,组织者开始将一些电影搬出影院,挪至户外放映,反响非同寻常。今年则发扬光大——别出心裁地将亚洲最大的“吹气银幕”空运到香港,供户外放映使用,届时,观众可通过这一巨大的吹气银幕,在广袤的苍穹下欣赏电影《功夫》。
当然,既是国际电影节,香港的组织者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受“中法文化年”影响,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设立“法国日”,期间将放映30部法国电影;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电影节专设《喜迎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影片展》,满足着一部分观众的需要。
电影节开幕的当天,《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前往“香港影视娱乐博览会”现场采访,被逮住做问卷调查。在问及对香港电影节有什么建议时,记者说:能否多搞些影视创作研讨会,研讨世界各国、各地区电影的特色,提升市民的欣赏水平?可否让记者看看获奖电影?做问卷的小伙有些不解地问:开心地看电影不就够了吗?你是内地媒体的吧?
我哑然。一想也有道理,电影难道不正是这样吗,能让人开心不就很好了吗?如果做到了,不就够了吗?
香港国际电影节就是如此,很大方、很自然地把一些电影的快乐元素还给了观众。电影节是热闹的,但又是简单的,除了笑声和乐趣之外,她没有过多的承载,就象香港本土出产的大部分电影那样,简单、轻松、鲜明。研讨会是专家的事,评奖是创作者的事,评论是媒体的事,而对于支撑这个电影节长达近30年的广大观众和市民来说,好玩就行。
不过,光是好玩也有遗憾,包括在记者见面会上,一些明星和制片方只是在吸引注意力的噱头上做文章,实在的内容不多,这也不怪他们,一些香港记者在下面也就是晃着笔,并不关心他们说什么,而第二天一见报,莫名其妙的花边内容倒是主体。难怪电影节都不怎么邀请记者去看片。
不论怎样,在视讯比内地要发达的香港,市民至今仍然保持着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去年,即便香港电影极不景气,只有内地200分之一人口的香港的电影票房,大体与内地持平。究竟是什么维持着香港市民对电影的忠诚与热爱?香港电影的平民姿态和鲜明的娱乐取向应该是原因之一吧。
香港电影节,就这样热闹而悄然地进行,明年也许依然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