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心社长赵葆华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新浪娱乐讯 日前,导演郑克洪和制片人李馨雨、编剧程青松携电影《沉默地远山》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并与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电影艺术中心社长赵葆华、电影学院学报主编、著名影评家王海洲等专家座谈。会上,赵葆华主编结合郑克洪导演的创作及当前中国电影的大环境对影片《沉默的远山》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赵葆华说曾经看过郑克洪导演的电影《男人河》,还有电视剧《朱德元帅》,感觉都
很不错。对比《孔雀》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看《沉默的远山》,让他觉得这些影片都传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纵观2004年的电影,呈现了独特的意义,中国电影走出了它的低谷期,共有212部电影发行,15亿元的票房收入,其中《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这三部影片都突破了1亿的票房收入。这些大制作的电影给中国电影市场展现了亮丽的风景,但电影形势有喜也有忧,将近80%的电影成片进不了影院,它们成本低,艺术、商业的价值也都不到位,致使观众市场疏离。而像《沉默的远山》这样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很高的影片,对电影评论者来说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真诚动人的守望——公仆良知
对于拍摄人民的好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这一类题材的影片以往有过失败的教训,比如当年有一部电影叫《李秋实》,事迹都很感人,但拍摄出来效果却不好,观众不接受。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所以郑克洪能够选择拍摄周国知是面临了巨大的挑战。然而《沉默的远山》成功了,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编剧、导演找到了对应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主人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周国知虽然力量微弱,但精神感人,他守望着基层干部的良知。导演在艺术上的机智造就了荧幕上久违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没有张狂和浮华,就像日本小津安二郎的低角度电影一样,有的只是周国知的小茅屋、简陋的背篓。主人公只有动作的表现,没有大特写,在他生存的空间,人物努力挣扎,却又带着一丝无奈。最让认感动的情节就是周国知抱病下乡送东西,回到宿舍后独自沉沉落泪,显示出对脆弱生命的无奈,无力帮助他人,也无力拯救自己,但这样的张力却更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幸福的渴望。
真诚动人的守望——艺术良知
《沉默的远山》用一条艺术的路线来关注民生。现在中国很多电影都走搞笑的路线,博得观众一笑是好的,但我们的民族不能只懂欢笑,而忽视了大唐盛事下的贫穷状态,那样就不是真实的生活了,那样的编剧和导演与三陪小姐又有什么不同?《沉默的远山》在这方面就注意了,片中的老容就是典型的形象。艺术家的良知要真诚守望,不要只拥有豪言壮语,而要还原生活影像的本质,贴近真实生活生命状态。现在很多大片的前景并不容乐观,大家为什么要看你的影片,总要有一个理由。赵葆华老师说他拍的《我的法兰西岁月》就要给观众这样一个理由。现在公仆久违的宗旨有些淡漠了,所以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必须开展,政党要呼唤回归本体,就必须要有艺术的载体,所以对《沉默的远山》宣传十分必要,要让大家从众多电影中发现纪实风格的“远山”。现在有太多的娱乐方式,所以媒体如何大力推荐宣传这么重要的作品是十分重要的。
赵葆华对《沉默的远山》前景十分看好,他说他期待着影片早日公映。(南宫/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