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鲜血淋漓《三岔口》:对话导演陈木胜编剧岸西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11:11 南方都市报
鲜血淋漓《三岔口》:对话导演陈木胜编剧岸西

看一看郭富城身上的鲜血,有人说,《三岔口》就像他一样伤痕累累。不少提前看过《三岔口》的影评人都认为,这是一部本来可以拍得更好看的电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鲜血淋漓《三岔口》 

  对话导演陈木胜、编剧岸西 独家详解剧情疑点

  娱乐鉴证科

  本版内容涉及影片重要剧情,极有可能影响观影乐趣。

  本周重案

  《三岔口》

  “很多人说港片的剧本肤浅,我这回特地找岸西合作,要给动作片赋予更深刻的人性内涵。”陈木胜所说的新作《三岔口》已经在这个周末全面公映。

  此前该片已经分别在香港娱乐博览会和内地试片场先后亮相,郭富城的突破性演出,和影片文戏武戏的巧妙结合博得众口一词的称赞,岸西的剧本当记一功。毫无疑问,这是本周最值得鉴证的作品。

  之前,关于剧情的一连串疑问也由此引发。本报记者为此前往香港,与岸西对话90分钟,试图解开《三岔口》的几个谜团,并对陈木胜做了更深入的访谈,试图窥见把剧本“简单化”的“手术”过程。

  - 品质级别

  ★★★★★:经典,非看/听不可。

  ★★★★:优秀,很值得一看/听。

  ★★★:不错,可以一看/听。

  ★★:很差,不必浪费时间了。

  ★:非常差,惨不忍看/听。

  起源:失踪案+警察

  “老板说给我郭富城、郑伊健吴彦祖三个男主角,‘随便拿去拍’”。曾经以《冲锋队之怒火街头》和《新警察故事》被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导演陈木胜,从老板手上接过三位男主角,并把他们交给著名编剧岸西:“这次我想在动作片里融入更多人性的东西。”

  岸西拿到这三个男主角,构思就从她一直想拍的失踪案开始:“我定了两个点,一个是黄德辉失踪事件,一个是警察。”香港房地产富商王德辉在1990年4月失踪,遗下超过100亿港元的遗产,直到1999年他的父亲向法院申请宣布儿子死亡。关于王德辉的行踪,一说是他的确死了,一说是他隐匿在某个城市。这位传奇人物引发了岸西的好奇,并被写到片中曾志伟的对白中。

  “另一个点是警察。有时你做了一件事情你觉得是错的,但是你多走几步就发觉是对的。像这个警察,他有一个案子查不出来,被停职,然后他去查另外一个案子,结果被他破了案。”接着,岸西再考虑警察周围应该出现哪些人,人物逐渐丰富。

  角色:并非量身定造

  既然拿着三个男主角来编,警察、律师和杀手这三个主要角色的设计莫非考虑到演员本身的特质?岸西很爽快地摇头:“没精力考虑演员了。我要写故事,要掐时间,已经顾及很多了,还要考虑演员,我肯定写不了。” 她先想到一个复杂的故事,再从京剧名段借来片名。

  “一个警察失去了女朋友,一个洗黑钱的人要对付证人。我是先想到这两件事,而这两件事情我需要一个警察,一个坏人,一个律师,那还有一个人去干掉这个证人,那就是杀手了。”岸西承认故事跟片名有点“牵强附会”:“想片名很难,当时我压力好大。我觉得名越短越好,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三岔口’,我觉得它够杀气,还好导演也喜欢这个片名。但我并不是围绕这个片名去编的,如果硬要从片名里寻找含义,我觉得有点牵强了。

  合作:编剧要让导演有感觉

  《甜蜜蜜》和《男人四十》已经成为香港电影之经典,而后来的《特务迷城》并不叫好,于是大家都说岸西的文艺片很棒,但并不擅长写动作片。岸西手里夹着一根烟,凑到记者面前摇头好几遍:“我更正一下,我从来没有写过文艺片。《甜蜜蜜》那些都是爱情片、商业片。爱情片其实更难写。”这回有陈木胜在,岸西不懂动作不要紧。合作的关键在于,“要在写成剧本的时候营造一些气氛,要有足够的事情发生,让导演感受到文字的气氛,才能让他想到如何制造动作。”

  警察和杀手在公路追逐、菜市场打斗,还有“车倒后”一幕,都是陈木胜顺着剧本添加的动作场面。说到“车倒后”,陈木胜就来劲了:“原剧本是写他把车撞上了山崖。我觉得这个设计已经用得很多,比如《香草的天空》。干脆我就把它改成在斜坡上任由车倒后走,郭富城在车内伤心欲绝。”的确,这一幕也值得陈木胜“得意”一番。

  - 现场直击

  “岔口”太多有点散

  品质鉴定:★★★☆

  鉴证员:谢世明

  香港金牌编剧岸西(《甜蜜蜜》、《男人四十》)这回有点让人失望,虽然《三岔口》的立意不错——片中三个男人代表着人生不同的路口方向:“郭富城”,警察,磊落正派却要按规矩办事;“吴彦祖”,杀手,活在黑暗中却无所拘束;“郑伊健”,律师,处于表里矛盾的黑白之间,一心想做好人却身不由己。

  三个共具良知、内心受困扰的男人由一个相互关联的案件微妙地联系起来,既友又敌,暗暗角逐。只是整出戏的结构松散,文、武戏相互游离,不少情节更因缺乏交待而显得牵强,比如在郭、郑生死决战的紧要关头,“李心洁”却突兀地出现了。尽管影片案件悬念较强,但大多时候剧情有些平淡,结局的高潮戏爆发力又不够。

  岸西向来对内心情感戏比较擅长,《三岔口》中三个男人都各自有一段戏份不少的爱情,只可惜把主要的“宝”押在郭富城身上看来是有些不妥。为失踪女友痛苦等待十年的,对这个内心丰富的悲情角色,看得出郭富城的确已经很卖力,又是发狂发颠又是痛哭流涕,可惜却稍嫌不够动人。倒是吴彦祖饰演反派越来越驾轻就熟了,很有些吴镇宇般的爆发力。

  伤情报告

  《三岔口》遭遇陈木胜四大手术

  接到岸西的剧本,陈木胜首先吓了一跳:“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我觉得很难拍,在100分钟内要讲三个人的故事,而且还要给留动作戏留时间,要讲故事和表现人物内心。拍这个剧本实在是很大的挑战。”但他很欣赏这个剧本,同样地“自讨苦吃”把它拍完。陈木胜熟悉动作片的观众心理,他要“深入浅出”,把复杂的故事简单化,对剧本做了一系列手术。

  1 失踪女友本来没露脸

  主刀人回应:加入回忆才能使观众同情警察

  影片在交代警察对女友念念不忘时,时常出现警察对女友的回忆,其中一段是警察和女朋友在码头上山盟海誓的亲密片断。岸西说,这段是导演加进去的,她原来设计不出现女友的正面形象,观众不会直接看到两个女人长一模一样;警察之所以误认为律师的太太就是他女友,完全是因为实在太想念她,他会把身边任何一个长头发有点相像的女孩看成是自己的最爱。

  陈木胜很理解编剧的世界:“文字是能给人想像力的,但电影需要把这些想像影像化呈现出来。”他也承认,由同一个演员扮演这两个角色,这种巧合有点“人为”,这都是为了让观众更容易看懂。

  2 真凶本来没亮相

  主刀人回应:直接点出真凶容易懂

  “真凶怎么可能知道罗嘉良跟他老大在哪里‘开片’呢?”岸西对影片的结尾提出了疑问。她说,原剧本没有安排真正的凶手在罗嘉良垂死时出现,更没有直接交代罗的儿子就是他杀死的,到底真凶是谁,完全由观众推测。

  陈木胜对这样的改动很有把握:“真正的凶手对罗嘉良的行为习惯很熟悉,他知道罗跟他老大存在矛盾,所以利用这个关系从中挑起罗去找老大算账。所以他在罗垂死时出现,是有合理依据的。”

  3 李心洁原本没这么机智

  主刀人回应:若只是哀求,警察只会更狠

  在香港看片会上,就有记者提出疑问:“为什么最后李心洁知道郭富城等了女友10年?”其实这段也是导演让剧本“简单化”的手术之一。李心洁在警察和律师打斗时突然出现,然后说一句“我也等了你10年”来混淆警察的视听,救了律师丈夫。岸西认为这个设计不合理。她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原设计是女主角苦苦哀求警察放了律师,结果警察见女主角这样维护丈夫,终于死心。

  但陈木胜从男性心理的角度,有另外的理解:“这里我跟郭富城都商量过。当时警察已经接近崩溃,要是那个女人只是一味维护丈夫,警察只会更加憎恨已经落在他手上的律师。在这个时候,女人应该想办法让警察的态度软化。”

  4 原来没有雨夜厮杀戏

  主刀人回应:加入他们俩的对质把事件交代更清楚

  按照岸西原来的安排,警察被革职,身上只剩下一副手铐。他推测到律师有嫌疑,直接在法庭外用手铐把他的一只手和自己的手铐在一起,然后打斗一番,最后律师被擒住。后来导演说两个人的手被铐住很难打,于是就改成雨夜厮杀,警察和律师对质一番。“直接把有嫌疑的律师抓起来,交代不明。这样开放性的结局不够‘浅’。”导演解释道。

  - 案件疑点

  案件主脑回应三大疑问

  这个连导演陈木胜都叫“难”的剧本,紧张地浓缩在100分钟内,细心的观众跟上了导演的节奏,但也同样看出了“问题”。希望以下和编剧及导演对话,能为观众释疑。

  【疑问一】

  “三岔口”还是“两岔口”?

  编剧回应:把杀手去掉是不行的

  既然片名叫“三岔口”,讲的是三个不同身份的男人之间的关系,但杀手只跟警察有直接的纠葛,跟律师似乎毫无关系。于是有人提出,去掉杀手这个故事也能说得通,片名的“三”,应该只有“二”。

  岸西轻松接招:“把杀手去掉是不行的,因为必须要有人杀死证人,杀手跟坏人之间先有这一层关系,然后间接跟律师有关系,而且要交代警察女友的去向。现在的故事要讲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不可能再复杂一点了。我也承认给律师和杀手的篇幅太少,是因为时间的局限。” 

  【疑问二】

  罗嘉良一定会抓狂?

  编剧回应:这是心理推算

  凶手没有直接对洗黑钱的富商下手,而是借抓走富商的儿子,促使富商怀疑自己的顶头老大,并引发洗黑钱组织内部厮杀。但有观众不明白为什么凶手能确认抓走富商的儿子,富商就一定会找老大报仇。

  岸西冷静地笑了笑,解释道:“姚天颂的大哥逼他交出现金,但姚的户口被冻结交不出来,结果他大哥就威胁他说如果不交出现金就对他不利。凶手知道姚爱子如命,于是就捉了他的儿子,心理推算姚会去找他老大算账。结果凶手是成功的。”

  【疑问三】

  警察最后有没有解脱?

  编剧回应:当然是解脱了

  警察最后到“人口失踪科”接“财叔”的班,说了一句“总是有一些人是能找回来的”,让观众产生疑惑:到底警察有没有从过去解脱出来。

  岸西和陈木胜都认为,警察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已经用积极的心态,去帮助别人找回失踪的亲人,就像现在一些戒毒成功的人去帮助别人戒毒一样。”岸西解释说。而陈木胜则从动作的角度出发:“警察在最后坐在椅子上双手往后脑扣,双臂摊开,是一种释怀的表现。” 专题采写 本报记者 伍洁敏 采访整理 实习生 许伟淳

评论影行天下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三岔口》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