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 >正文

新京报丛书《中国电影百年》上海电影节首发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08:42 新京报

  新京报讯 6月14日下午1点,由《新京报》推出的《中国电影百年》大型图书将在第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举行隆重的首发式,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张丕民,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著名导演田壮壮、黄建新、李少红,该书学术顾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著名演员黄磊等有望出席。

  《中国电影百年》是国内新锐主流媒体新京报丛书的第一本图书。自去年4月6日起,《新京报》推出了“中国电影百年”的大型专题报道,至今已经进行了200余期。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现在正在进行的北京电影学院“78班”毕业系列专访,时间跨度整整80年,得到了电影界、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好评。这本《中国电影百年》(上编)就是该系列报道的结集,日前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下册预计将于2005年底推出。

  《中国电影百年》(上编)共40万字,主要收录了《新京报》自2004年4月6日至2005年2月出版的近160篇专题报道,全面回顾了1905年至1976年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电影人、电影作品和电影事件,经过多方整理和挖掘,一些被以往中国电影史所忽略的宝贵瞬间也跃然纸上。其中,“大上海流金巅峰系列”关注早期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如《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夜半歌声》等),“你是明星系列”则把视角对准活跃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电影明星(如阮玲玉、胡蝶、金焰、黎莉莉、王人美、赵丹、周璇等),“难忘的1959”回顾了建国初期的红色经典,更有较大篇幅涉及香港和台湾电影,并收录了很多老电影人如韦伟、黎莉莉等人的珍贵口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中国电影的共同热爱,和对《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系列报道的欣赏,中国文联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先生,国际著名导演陈凯歌先生亲自执笔为本书写了序言;著名电影人田壮壮、冯小刚、陆川、崔永元等人也分别作了热情的推荐《新京报》对我国电影产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并卓有成绩。创刊以来策划制作的《2004,中国电影加速度》、《香港电影北上》、《韩国电影百年》、《远去的光影——中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生存现状调查》等特别报道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赞誉,尤其是从去年4月6日起持续至今推出的《中国电影百年》大型专题报道,从媒体的角度重新梳理百年中国电影史,还原历史真相、延续优良传统、倡导影像文明,得到了有关方面和业内外的肯定,被认为是“重新书写中国电影史”。

  2004年6月10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新京报》曾与上海电影集团联合主办了“上海都市电影——昨天与今天的对话”主题论坛,并作为电影节官方活动的组成部分。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老一辈电影人秦怡、张瑞芳、沈寂,“新生代”导演王小帅、朱文、李欣、李虹以及著名作家陈丹燕、程乃珊等出席,论坛围绕“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影的辉煌历史”和“21世纪重塑上海华语电影重镇地位”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本次《中国电影百年》一书选择在上海影城举行首发式,既是对去年主题论坛的呼应,也是对中国电影曾经有过的辉煌年代的一次深情回望。

  《新京报》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立足首都、辐射全国,是国内第一份跨地区主办、面向城市主流读者的大型综合性日报。《新京报》秉承“负责报道一切”的办报理念和“积极、稳健、有见地”的报道规范,自2003年11月11日创刊以来,在时政、社会、财经、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完成了诸多出色报道,赢得了业界、同行和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赢得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对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坚阶层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附录1:名家推荐】

  从2004年4月开始,我的手边总有一张《新京报》。每天,在我工作之余,我会把它翻开,翻到载有回顾中国电影百年轶事的那个熟悉的版面,看一看今天它将给我带来怎样的欢乐和欣喜。

  ——吴贻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中国电影百年”是一个大题目,而《新京报》的编辑、记者朋友们以发烧友般的热忱编撰出数百篇美文,记述一百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人、事,使本已沉潜于历史巨影下的故事一一浮现出来,说是雄心壮举不为过。

  ——陈凯歌(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这悲喜交集的一百年,本身就像一部有着波澜起伏情节的电影。因为经历过太多苦难,我们甚至无法十分坦然地去谈论它。感谢《中国电影百年》用文字的方式为百年中国电影留下了一部难得的纪录片。

  ——田壮壮(电影导演)

  上一代中国电影人用他们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的理想。现在他们有些力不从心了,然后接力棒就递到我们这一代导演的手上。我们还有余力,将继续传递快乐和梦想,同时也把快乐回馈给中国电影。

  ——冯小刚(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百年》,记录了中国人的一百年,中国人精神的一百年。这部书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激励,为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记录者。为中国人。

  ——陆川(电影导演)

  电影伴我长大,我看电影成人。关于老电影,电视中《电影传奇》做得最好;报纸中《新京报》做得最好。

  ——崔永元(主持人、《电影传奇》制片人)

  【附录2:吴贻弓序言】

  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序

  从去年四月开始,我的手边总有一张《新京报》。每天工作之余,我会把它翻开,翻到载有回顾中国电影百年轶事的那个熟悉的版面,看看今天它将给我带来怎样的欢乐和欣喜。

  每当这个时候,一种会心的惬意便油然而生。因为,在眼前中国电影不太景气的状况下,有一张并非电影专业的报纸,竟如此认真地拿出恁多篇幅来盘点中国电影的过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后来,偶然之中,我和《新京报》负责这个栏目的记者和编辑有了一点交往,我从他们的言谈里更感到了一股执著于中国电影的敬业精神。虽然他们都不是电影专业的从业者,但他们都把电影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拼命地干着,着实让我感动。

  中国电影走到今天已经整整一百个年头了。一百年前,也就是1905年,中国人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拍成了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从那时到现在,中国已经拍摄了近7000部电影。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啊!所以,今年,在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无论于情于理,都是值得我们欢庆和祝贺的。

  但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深知这个欢庆,是我们踩在无数电影前辈们双肩上的欢庆;这个祝贺,更是在中国电影走过坎坎坷坷之后的祝贺。当我们仔细回望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每一季搏动时,我们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中国电影人的热血和信念。正是他们的赤诚、智慧和创造,才使中国电影毫无愧色地融进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顽强奋进的奔涌之河,绘就了波澜壮阔、憾人心弦的史诗,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新京报》这一年多来所作的努力,即在于为这个值得欢庆和祝贺的时刻铺路搭桥,默默地做着本该电影人自己动手去做的事情。现在,他们又把这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汇集起来,精心编成了这本值得珍藏的典籍,以便让更多的爱好者能够随时从这里领略百年中国电影的种种精彩。我觉得,这是《新京报》对中国电影百年最美好的祝贺,也是对中国电影人最诚挚的鼓励。因此,我要大声地说:谢谢《新京报》为中国电影所做的这一切!同时,也通过《新京报》谢谢所有关心和热爱中国电影的观众!

  其实中国电影第一个百年的神圣起点离我们并不算太遥远,但毕竟我们都没有亲身经历;然而,我们处在今天却有幸亲手去翻开中国电影第二个百年的恢弘画卷,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光荣。为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作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我们唯有承前启后,一心一意地用我们的虔诚和智慧去努力耕耘这方深受大众钟爱的园地,重新铸造出中国电影的辉煌与感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厚爱!

  2005年4月11日

  (作者为著名导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附录3:陈凯歌序言】

  并非序言的序言

  中国电影百年是一个大题目,而《新京报》的编辑、记者朋友们以发烧友般的热忱编撰出数百篇美文,记述一百年来中国电影中的人、事,使本已沉潜于历史巨影下的故事一一浮现出来,说是雄心壮举并不为过。现在,这些文字又以缤纷的姿态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结集出版,使电影的情人可以灯下捧读,成就了人生一件快事。所以,第一要感谢的,就是《新京报》的朋友们。

  电影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它是现代社会的标志。电影在这个星球的出现,其意义不亚于宗教的诞生。它向全世界狂飚般地传播生命的快乐、精神的诉求和悲苦中的希望。它拥有广大的信念、狂热的信徒;它有自已的教堂,而观众在并非由上帝创造的光影中获得了对人类自身的认知权。和宗教唯一的不同,是它有一张世俗的面孔。

  中国电影分布在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曾经深刻地影响过中国人民的生活。 中国电影曾经娇艳地开放,也有尴尬的时光。无论正面或反面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只有自由的大地,才会有一望无际的盛开。中国电影虽然已有百年的历程,我们却还未有我们自己的学派;足以影响美国电影一百年,“最后一分钟营救“那样的大卫·格里菲斯铁律,尚未在中国出现;中国电影前辈,可称先贤的只在少数,而若以独立不羁,可以引导为公众精神方向作为标准,大师的出现更要寄望于将来的后生。但是,在新世纪的土壤中,也许金钱的化肥已经腐蚀了我们久已期待的种子。

  可我对电影仍然充满了信心。

  我的理由仅仅在于:一个被热爱的事物是不会消亡的。

  2005年4月25日

  (作者为著名导演)

  【附录4:李多钰前言】

  中国电影百年的旷世重逢

  正如电影是所有文化产业里最昂贵的一种,电影史也是一种需要金钱堆砌的昂贵历史。

  欲寻当时光影的真实样貌,最恰当的方式当然是观看当时的电影,并且最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否则对于电影这样一种代表时代科技进步的艺术门类,总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果置身1905年大观楼无比娱乐的放映现场,我们还能否说中国电影起始于一种行将没落的文化?如果置身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用简陋铁皮修建的“虹口活动影戏院”,我们还能否苦大仇深地诉说电影院线的西洋侵略史?如果置身1924年昌明电影函授学校面向社会的创办现场,我们还能否认定电影教育必定是一种学院派的贵族教育?如果置身1930年初具国体的民国上海,我们还能否简单地认为电影检查法在当年的推出主要是为了排斥异见?……

  超级影史家最想还原的中国百年电影史片断,当在1928年的上海。在海宁路和乍浦路交汇处的虹口大戏院看《火烧红莲寺》,“电影皇后”胡蝶在早期“吊威也”的威力下,如神似仙,飘飘飞来,那种观影的感受肯定比现在坐在家庭影院里,看dts音效的《指环王》要震撼得多。彼时,好莱坞的电影潮流和技术水准还停留在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电影狂人张石川已经发现了超越故事的“大片”魔力,狂拍一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集集轰动上海滩。50年后,好莱坞在斯皮尔伯格的带领下,终于走向大片时代。但是十八集《火烧红莲寺》成为电影史上无人超越的观影颠峰。

  不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胜景,正堪用“灰飞烟灭”四个字来形容。对于早期的电影来说,资料的收集功夫几乎不可能,不管花费多少银子,怎么样保管,那些低燃点的电影胶片总在慢慢人间蒸发,慢慢不复存在。譬如《火烧红莲寺》,今人只有想象一下当时盛况,至于张石川、郑正秋、董克毅们到底把电影技术玩到多HIGH,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还原了。电影史上关于《火烧红莲寺》倒是有些记录,不外乎“武侠神怪片”盛行一时。“武侠神怪片”后来恰好属于刚刚制定的电影检查法的清理目标,所以《火烧红莲寺》最后的命运是被禁,并且成为国人崇尚怪力乱神的经典受到传统电影史的诟病。说到所谓武侠神怪,与当下世界范围内正在风行的“奇幻”文学和电影潮流如出一炉,可是谁会指责《指环王》或者《哈里·波特》怪力乱神呢?

  早期的电影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部任尔评说、无法还原的文字史。对于电影这样一种后文字时代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来说,这简直是一种耻辱。就好像你空有科技昌明的录影设备,可以完整录制世界大战,但是对于一场发生在南宋的宋辽大战,却只能任凭说书人绘形绘色,唾沫横飞。如果你坚信信史的原则,希望看到一部电影的本来面目才能发言,则20世纪初的电影史只好留下一段恼人的空白。

  好在中国电影并不缺乏“历史”,资料馆的书架上有足够多的教你如何判断是非的史籍,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些关于电影百年的是非的话。一般电影史学家并不需要介意影像资料的稀缺,遵命的中国电影史基本上脱胎于中国电影评论史,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影子,对于社会意义有着足够多的阐述。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想看的一本电影史至今确实尚未写出。有没有人在做这样一项工作:将中国电影百年,依据电影本体技术、样式的进步来一个论据充分的分解与阐述?有没有人能将常规中国电影史中那些边边角角的细节还原拼贴,最终形成中国电影百年的真实图卷?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与其说是没有人能完成,不如说它根本就不存在——中国电影从来也没有一个和平递进的发展历程,它本身便是片断式的,有头无尾的,它的历史无法给现在以借鉴,它的现在也无法给历史以辉煌,它无法自圆其说,空有一腔随家国命运跌宕的惆怅。

  所以,如果有人问,这本书是不是一本全新的关于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书,我委实不敢认同。我想,中国电影百年缺少的决不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而是和他一起重温那早慧天真的童年、热情梦想的青年和命运多舛的壮年岁月的勇气。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一个说法,我愿意把它当成一次漫长的重逢,一次深切的同行,一次为了前行的回首。

  在这本书出版之际,《中国电影百年》的专题每天都还在新京报上和读者见面。编辑部最初打出的是“我们的一年,中国电影的一百年”的口号,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和中国电影百年来一次“漫长的婚约”,没想到现在一年已过,电影的新时期才刚刚开始。对着一年可数的几部可看的国产电影,你往往意想不到,中国电影竟然有这么多值得寻回的过往。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文娱编辑部几乎所有的人都为这个庞大的约会付出过努力,他们采访当事人,收集史料,观看电影,书写还原百年中国电影的点点滴滴……虽然只是大众媒体的一项面向公众的策划,我自问我们在一手资料采集上的投入不亚于任何专业的治史队伍,我们对中国电影的专业情怀也不亚于程季华们。最重要的是,能够拥有长达一年的时间,在速朽的娱乐编辑生涯中,和中国电影百年站在一起,每天都在面对新的命题,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那种慢慢探寻的幸福,再不会有其他人能够拥有。

  感谢所有帮助我实现疯狂想法的同事们。去年2月的某天,在小汤山的一次会议间歇,《2004中国电影加速度》特刊温热地拿在手上,我不可抑止地发下了与中国电影百年同行的宏愿,这念头一度成为编辑部的紧箍咒。好在取经人们确实非同反响,一路同行到今天。感谢刘帆用他图书馆式的大脑梳理了中国电影百年的基本线索,感谢杨彬彬用执着实现东方好莱坞的历史图景亮相2004上海电影节,感谢牛文怡用湖州人特有的才情驰骋于电影百年的纸上迷情,感谢张悦一次次敲开老电影人尘封的记忆之门,为电影百年开掘出无数珍贵的宝藏……

  让我们把这些微的成就献给新京报。没有他坚定的办报理念,我们无法实践这样纯粹的人文事业。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