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功夫影帝李小龙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16:58 《人物》杂志
功夫影帝李小龙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主要经历:

  生卒年:1940年-1973年

  生于美国旧金山,祖籍广东顺德。

  1946年参与演出第一部电影并正式在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

  1966年因参演《青蜂侠》一举成名,开始私人教授好莱坞名人中国功夫。

  在不少外国人的心目中, 李小龙就是中国功夫的化身。

  主要作品及贡献:

  1971年11月被国际武术权威杂志《黑带》列为"世界七大武术名家之一",被誉为"功夫之王"、"武之圣者";1972年凭《精武门》一片获金马奖"最佳技艺奖";1993年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1993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大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主要作品有《青蜂侠》、《细路祥》、《雷雨》、《人海孤鸿》、《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

  功夫与电影是李小龙生命的两大支柱。在武术上的成功,使他有机会获得电影上的成功,而在电影上的成功又促使他的武道更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我们仍不敢说,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第一人,但我们可以定论: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第一名人--他是第一位赢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功夫大师,也是使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真正广泛传播的第一人。

  李小龙曾两度荣登世界著名的美国武刊《黑带》"群英殿"。他逝世后,美国武坛泰斗李俊九倡议把每年的11月27日(李小龙生日)定为"功夫节"。从1974年起,在美国举行的超级武术比赛,赛前均要作默祷,以表对这位中国功夫大师的敬意;更令人瞩目的是,1999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将李小龙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他是这100位世纪名人中惟一的华人、惟一的武术家;除此之外,李小龙研创的截拳道还走上大学圣殿,美国弗吉尼亚州拉福德大学把截拳道列为一门教学课程,学生通过截拳道的学习可获得一门课的学分。同时,"李小龙研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美国的大学,还被学生们作为取得博士学位的论文专题;而美国军校、军队、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特警队,则把截拳道作为格斗训练课程之一;1993年,好莱坞名人大道上镶上了惟一一颗华人巨星纪念星徽"李小龙之星";1999年美国政府颁授李小龙"多米尼加艺术奖",美国演艺同业公会授予李小龙"终身成就奖";1999年英国权威电影杂志《TOTALFILM》将李小龙主演的《龙争虎斗》、《唐山大兄》、《精武门》评入"20世纪10大最佳功夫片";2000年下半年,美国政府特别发行了一套"李小龙诞辰60周年纪念邮票"--这是美籍华人首次获此殊荣。

  李小龙至今仍被人们称为"功夫大使"。他使中国功夫超越了民族与国界,成为国际交流的特殊语言。他的功夫电影与功夫书籍仍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沟通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桥梁。经过30余年检验,盖棺定论,大概可对他的截拳道作一些结论性的探讨。什么是截拳道?李小龙夫人琳达说:"实际上,小龙本不打算给自己所悟出的武术取什么名称,只是为了便于称呼,这才叫做截拳道。"--按照字面上解释,"截"就是潜步接近或半路拦截;"拳"是指拳法或拳的风格;"道"则是基本的招术及方法。事实上,截拳道不是招术,而是战术;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不是具体的物相,而是抽象的哲学。从此意义上说,截拳道是功夫的哲学,或哲学的功夫。

  李小龙作为影坛巨星,其价值还不在于他的片酬、票房,以及主演过多少部电影,获得过多少荣誉,而在于他是第一个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的华裔明星!华裔影星陈冲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抱怨说:"好莱坞和美国电影观众对华裔演员的印象,仍停留在李小龙阶段。"--这既是美国影坛的悲哀、华裔演员的不幸,同时又是李小龙的骄傲。其实,李小龙真正的从影生涯仅两年,共主演了四部半影片:《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及《死亡游戏》片断。他所饰演的皆是小人物:《唐山大兄》中的华侨工人郑潮安;《精武门》中霍元甲弟子陈真;《猛龙过江》中那个什么都不懂、洋相百出的乡下佬;《龙争虎斗》中的少林弟子李。然而这些出身贫寒的凡人,都成为了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这种地位与名声的巨大反差,更能体现出他们平凡中的非凡,并且能找到李小龙人生经历的影子。与其说李小龙在演他们,不如说在演自己。他的电影,具有浓烈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当时或是以后的电影观众,都不是欣赏李小龙所饰的角色,而是欣赏李小龙本人。李小龙从影时间之短,作品之少,令人扼腕唏嘘。然而,他却凭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作品,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时逾30余年,仍不见黯然失色。这在中外电影史上,实属少见。

  1940年11月27日,美国三藩市(旧金山)杰克森街东华医院,住着一位欧亚混血的妇人,她就是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出身于香港买办世家。李小龙祖父李震彪是顺德老家颇具名气的武师;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戏班班主。是日,李小龙来到人世,英文名布鲁斯·李,中文名李振藩--意为名振三藩。30年后,这个男婴应验了他的名字,威震三藩,名扬全球。李小龙之名是他回港后做童星时取的。他生于龙年,中国人向来认为龙是万物之尊,帝王才是"真龙天子"。漫画家袁步云为他取艺名李小龙。后来这个童星没有成为帝王,却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真龙天子":影视界的"功夫影帝",武术界的"功夫之王"。

  出生3个月后,李小龙随家人返回香港,6岁上小学。中国人习惯把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于读书,而李小龙总是使父亲大失所望。他憎恨严厉的校纪,学业很差,频频惹祸。但惟一使父亲感到安慰的是,李小龙对演艺和武艺的敬业和痴迷。由于父亲的缘故,李小龙6岁起就有机会出任童角,先后参演过20多部电影,其中还饰演过《细路祥》、《人海孤鸿》的主角。虽然演出一律安排在课余,但对儿子拍电影,李海泉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他一方面担心儿子热衷演戏耽误学业,影响前程;另一方面,因为儿子学业不佳,又不得不为儿子安排退路,如果儿子学会演戏,将来至少衣食无忧。

  旧时梨园弟子多少会一些功夫,李海泉擅长太极拳。小龙从小长得瘦弱,生性顽皮,父亲有意将这种既练性情又健身的拳术传给儿子,练拳之余,经常向他灌输太极拳"修身养性"的哲理。小龙哪里听得进去,练功不为打斗,那练功为的是什么?李小龙这种有悖传统武道的念头,使得他一开始就不自觉地"离经叛道",最后独创出全新的"截拳道"。

  李小龙先后向七八位师父习武,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咏春拳名师叶问。咏春拳去繁就简,套数简扼明了,每一招都可用来搏斗,目的就是迅速克敌制胜。因此,咏春拳没有花巧及大幅度的动作,强调点点(拳点脚点)到位,实用第一。这种拳法很对李小龙的胃口,叶问鼓励弟子讲手(通过比武切磋武艺),李小龙经常到外面寻找对手讲手,武艺迅速提高,也由此得罪了不少武林中人。

  父亲为此十分担心,决定让儿子赴美留学。1959年5月,18岁的李小龙抵达旧金山。浪子回头金不换,一贯厌学逃学的李小龙洗心革面,一边在餐馆打工,一边刻苦读书,顺利从高中毕业。1961年,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哲学科就读。李小龙没有成为哲学家,而成了武术家。哲学没有成为他事业上的累赘,反而有益于他将武术提升到武道的高度。

  旅美期间,李小龙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开办武馆,同时这也是他的事业。在读高中期间,李小龙便开始了授武生涯。1962年4月,他在西雅图唐人街创办了第一间武馆"振藩国术馆"。当时日本空手道在美国大行其道,李小龙在给义母杜伊娃的信中,表示了他的失望和期望,他说从中国功夫衍生出的日本空手道在美国大行其道,而功夫却默默无闻,"我认为症结在于欠缺出色的人,去把它弘扬与推广。这方面,当我的武技与性格进一步升华后,将可扭转现状,且极有信心成为发扬中国功夫的头号关键人物。"

  李小龙的起点远远高于旅美的其他华裔武师。当时华裔武术界作风十分保守,对他国的武术流派和武师,基本上不交往,习惯囿于唐人街窝里斗。李小龙不问种族民族的开放式收徒授武方式,惹恼了视国术为秘术的华裔武师,他们向李小龙发起挑战,但无一例外都败倒在李小龙的拳脚下。

  李小龙生性活泼,英俊潇洒,深深吸引了学武的女弟子琳达·艾米莉。琳达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二人志同道合,结为夫妻,生有两个孩子--儿子李国豪、女儿李香凝。琳达是李小龙生活和事业上的最佳伴侣,在丈夫逝世后,她不遗余力推广李小龙的截拳道,发起组织振藩截拳道总会。儿子李国豪从小丧父,成年后却靠父亲余荫顺利进入好莱坞,正当他行将大红大紫之时却在片场意外死亡,最终的命运与其父惊人地相似。

  李小龙之所以成为李小龙,而没有像其他华裔武师那样满足于做唐人街上的霸头,很大一个原因,是他眼界更开阔,能够主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广收弟子和交流武术是他融合的最佳方式,他的弟子或武友,有日本空手道高手木村武之、菲律宾棍王依鲁山度、韩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九、多次获冠的全美最著名的拳手刘易斯和罗礼士。美国是个移民大熔炉,又是各国武术的汇集地,李小龙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武术的代表。

  1964年8月2日,李小龙新结识的武友、美国空手道协会理事长艾德·柏加在加州长堤组织举办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李小龙作为特邀嘉宾登台表演振藩功夫,赢得满堂喝彩,此后不少武友拜李小龙为师学习中国功夫。这些洋弟子中有些是好莱坞人士,这成为李小龙日后闯入好莱坞的契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银屏鲜有黄面孔出现,即使有也大都是日本人。李小龙赴美之初,抱着浓厚的兴趣去看根据赛珍珠《大地》改编的电影。这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获得美国文学界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而电影比原著要逊色得多,导演演员压根就不知中国是怎么回事。李小龙尤为反感由洋人来演中国人。好莱坞演员保罗·莫尼和路易斯·雷纳化装成中国人,尽管衣衫是中国化的,脸色也涂得黑黄,却无法改变西洋人的脸部特征、动作神态。为什么不能让华裔来演中国人呢?这实际上折射出好莱坞对华人的态度,在他们的意识中,华人只会开餐馆和洗衣店。

  李小龙终于有了一个证实自己的机会--1966年4月,李小龙与福斯公司签署30集的《青蜂侠》演出合约,出任男二号青蜂侠的日裔助手加藤,每集片酬400美元。如今中国内地三流演员的片酬恐怕也不止这个数,可当时对于处境维艰的李小龙来说,却无疑是雪中送炭。《青蜂侠》没有引起轰动,但饰演加藤的李小龙,却愈来愈受观众的青睐。他英俊灵敏、身手不凡,风头远远压过男一号、好莱坞一线明星范·威廉姆斯。

  李小龙虽已小有名气,但还远未大红大紫。他只能在好莱坞跑龙套,饰演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歹徒、同性恋者,他的绝顶功夫不但得不到发挥,还必须按照剧情的要求被打败打死,这对一心想借助影视弘扬他一手独创的功夫的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究其深层原因,不是好莱坞决策者对李小龙个人有什么偏见,他们也认识到了李小龙的巨大潜质。但在那个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华人的影响和地位微不足道,他们不愿冒险为李小龙投资一部以华人为主角的影片。美国观众能接受吗?票房有没有保证?这都是制片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命途多舛,但李小龙仍不甘向命运屈服,豪情壮志一如既往。1969年1月,他当着友人的面写下自己的预言:"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美国电影界首位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我会以最出色的功夫表演,最佳业绩作为回报……"李小龙后来确实做到了,可在当时的好莱坞,谁敢相信他的鸿鹄之志,人们把他的心声当成妄念狂言。

  李小龙在影视界郁郁不得志,在美国武术界却大放异彩,他频频应邀到全美武术大赛上表演功夫,美国武术界的顶级高手亦拜他为师学习功夫,他成为了美国武术界的风云人物。1967年7月,李小龙把他研创的武术新体系命名为"截拳道"。截拳道被视为武术界的一场革命。

  上世纪70年代初,李小龙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电影《无音箫》和电视剧《功夫》的投拍计划先后被华纳、派拉蒙束之高阁,李小龙彻底绝望了。这时香港却向他招手,几经周折,1971年7月,李小龙飞往泰国,主演香港嘉禾投拍的影片《唐山大兄》。同年10月该片首映,嘉禾老板邹文怀陪同李小龙及妻子琳达出席。这是李小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从开映到放映完毕,整个戏院都沉浸在海潮般的狂热气氛中,李小龙更是激动不已,数次站起来向影迷们招手致意。这一夜,改变了李小龙的人生际遇,他长达十多年的努力和艰辛,都在这一夜得到回报。李小龙终于明白,要通过电影弘扬他的武道,最理想的地方是功夫的故乡中国。

  接着李小龙主演了《精武门》、《猛龙过江》,公映再次引发观看狂潮,连破香港票房纪录,李小龙成为香港红得发紫的明星。《精武门》获得1972年度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李小龙获得金马奖的"最佳技艺特别奖"。《猛龙过江》一片由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创下首轮公映530万港元的票房收入。

  在一贯排斥进口电影的美国,《精武门》的首轮上映也引起了轰动。所有的唐人街戏院都上映李小龙的《精武门》,在白人居住区的影院,此片也颇受欢迎。《精武门》与《唐山大兄》合在一起,取得了60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这是港产影片首次在美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好莱坞首脑们心情绝不平静。1973年元月,由华纳公司投资筹拍、李小龙主演的《龙争虎斗》在香港开机。预算投资50万美元,实际投资85万美元,这在好莱坞属于C级制作,华纳仍不敢在李小龙身上押太大的赌注,美方演职人员均没多少名气,而港方演职人员片酬更为廉价。1973年8月29日,《龙争虎斗》在洛杉矶好莱坞中国大戏院隆重首映,立即倾倒了美国观众。此后"龙片"全线飘红,在美国各影院连场爆满。华纳公司的C级制作赢得了A级制作也难达到的巨大回报,在全球创下2.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李小龙一举成为国际性动作片巨星。

  可惜李小龙未能再一次品尝成功之喜悦--他于影片公映前一个月撒手而去。在他的最后岁月,他断断续续构思摄制他的第五部影片《死亡游戏》。他有一个恢宏的构想--邀请全世界著名武术家出演该片。故事叙述一名精于截拳道的少林弟子李死而复生,最后为取一件稀世瑰宝而独闯七级佛塔。每一层都有一名代表不同武术门派的绝顶高手把守,李过关斩将,九死一生打败最后一名镇塔高手,激动而又虔诚地打开藏宝的匣子,却发现里面并无瑰宝--惟有一张纸片,写有一句蕴含着深邃人生哲理的话:"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这句话过早地在李小龙身上得到应验。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神秘地死在一个女明星的床上。一代巨星陨落,这不幸成为人生中真正的"死亡游戏"!祝春亭/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