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陈可辛对于《如果·爱》在内地的表现会如何还不敢确定。
港片何去何从系列报道之一距离今年春天港片“破冰”行动已有数月,自那之后港片是否真如预期般风生水起还是一如既往低迷?《头文字D》和《七剑》的票房大热似乎愈加证明港片的大好未来还是在内地,上半年已经结束,正好是一个总结过去期望未来的契机。对于港片未来发展趋势的种种疑问,促使我们采访了几位目前香港电影的中坚力量,有活跃在第一线的导演,也有幕后的制作老板等等,今天首先推出的是将于今年贺岁
档上映的《如果·爱》的导演陈可辛的访谈。
《头文字D》和《七剑》只能算是个案
新京报:今年有两部港产合拍片在内地都取得了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佳绩,你觉得能否从中看到香港电影“复苏”的征兆?
陈可辛:整个香港电影从1995年开始下滑,到现在快十年了,我觉得到现在从来也没有好起来过。不管是《无间道》也好,《少林足球》也好,还是今年的《头文字D》和《七剑》,这些都只能算是个案。每个人在各施各法,谁也没有找到救市的良药。现在媒体跟香港导演做访问,谈论的重点都不是影片内容,而是讲发行。你可以数一数今年香港几家比较大的电影公司,像寰亚好像也只拍了6部,这就是现实。
新京报:但是CEPA实行之后,确实有一些港产合拍片在内地取得了不少的票房。
陈可辛:这也是我现在还没有看明白的地方。在内地市场,港片票房能达到3000万元左右可以看作是一个成功的标准,像《千机变2》、《新警察故事》、《韩城攻略》等等,但是这些影片质量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现在《头文字D》和《七剑》一下子把这个门槛抬到了6000万元,所以有朋友说《如果·爱》不能达到这个成绩,就是不及格,我真是吓得要死了!
香港导演到内地拍戏,一定要把香港电影的包袱放下
新京报:我感觉越来越多的香港公司对内地市场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你有同感吗?
陈可辛:合拍片政策实行之后,第一拨一窝蜂进到内地的片子都不好,因为那时他们不是真正为内地市场拍片,每部戏里为了满足合拍政策的需要,安排一两个内地演员,有时还要剪个不同的版本。但是有内部二三千万票房的港片出现,他们开始真正重视这个市场了。
新京报:所以你也选择在这个时候到内地来拍片了?
陈可辛:可以说时机差不多成熟了。现在内地的生活和香港的生活越来越相似,我们讲的故事内地观众可以真正产生共鸣,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趋于统一,在这个大前提下我才敢来。我一直说香港导演到内地拍戏,一定要把香港电影的包袱放下。这次拍《如果·爱》完全讲普通话,在香港也是国语版本,这是完全打内地市场的一部电影。
我实际上一直在等时机
新京报:以前听你说过ApllausePicture(陈可辛2000年在香港成立的公司)的体系和香港主流电影体系完全不同,那《如果·爱》还在这个体系内吗?
陈可辛:我这几年做Ap鄄plause,你真的以为我觉得做亚洲电影是以后惟一的出路吗?我实际上一直在等时机,我不想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一路都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内地,但是我要带着筹码回来。《如果·爱》用到我之前的很多尝试,比如资金来自不同的国家,这个戏还没拍就有海外预售,CSAT有韩国人、日本人,还有印度人,这些都是Apllause的成功概念。现在这部戏已经差不多剪完,我对戏本身有信心,对海外市场也有信心,但是在内地能有怎样的表现,我还是不敢说。
采写/本报记者 张文伯
近期动作
2000年,陈可辛在香港成立ApplausePicture,以制作高质素的亚洲电影为目标,与亚洲各国优秀电影人合作,制作了包括《晚娘》(香港、泰国合作)、《春逝》(香港、日本及韩国合作)、《见鬼》(香港及新加坡),三更(香港、日本、韩国合作)等一系列作品,在商业和艺术上均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
2005年,陈可辛携自己的全套创作班底,拍摄了他进军内地电影市场的第一部作品《如果·爱》。《如果·爱》的主题和《甜蜜蜜》一脉相承,但更注重影片的商业元素,因为陈可辛发现吸引内地观众走进影院的都是一些耗资巨大、充斥动作和特效的影片。于是他特别请到为《名利场》等好莱坞影片担任过歌舞创作的大师FARAHKHAN助阵,编排设计影片中的歌舞部分。陈可辛强调,观众只有走进影院,才能感受爱情主题的细腻和视听感受的奢华绚烂。 本报记者徐万涛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