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京剧来说,梅兰芳象征着经典;对于中国抗战来说,梅兰芳是艺术家抗战的杰出代表;对于京剧改革来说,梅兰芳也是坚定的实践者。
于是,在梅兰芳诞辰110周年之际,他的革新派后辈们就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他的名头,把京剧改成了京剧交响剧诗。于是,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杭州把这部剧请了来。9月3日晚上,《梅兰芳》将要唱响杭州大剧院。
昨天晚上,《梅兰芳》的主演、国内头牌老生于魁智以他一贯的严肃态度讲解了对《梅兰芳》的理解,以及这部交响京剧改革的看法。
梅兰芳生活中也留胡子
怎么会选择于魁智这样一个老生来演梅兰芳?为什么单单选择梅兰芳的抗战时期来表现他这个人?于魁智说:“梅兰芳是个艺术旗帜性的人物,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不过不是我选择了梅兰芳,而是梅兰芳剧组选择了我,当然他们从很多人选中确定了我。因为生活中的梅兰芳刚中带柔,柔中带刚,而且当年与梅兰芳合作的也是著名老生。另外,我只演生活中的梅兰芳,里面没有男扮女装的戏,戏中戏的梅兰芳由胡文阁演。所以,我来演绎,没有问题。”
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撷取的只是梅先生人生的一个片断,为什么选择这个片断,用“剧情简介”中的话来说是“南京大屠杀惊得梅兰芳撕心裂胆,一个柔弱的,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蓄须明志,开始了他一个人的抗战”,于魁智则认为选择这段日子里的梅兰芳,是因为“小节能显大节”。
京剧交响化是表达需要
记者去年曾经去上海看过《梅兰芳》,印象最深的是这部京剧让年轻人屁股坐牢,而让热爱京剧的老观众眼睛瞪得滚圆,更有一家之言指出那是部有着京剧因素的音乐剧。首尾两场戏中梅兰芳的两段唱,散文诗的风格非常明显:“当人类达到了性灵的最高境界,会不会忘却世俗的纷纷攘攘?当女性之美如波光辉映,世界一片柔情荡漾。谢谢,我要走了,谢谢你们……”这样的语句不可谓不精美,但同时,对作曲和演唱来讲,也许是超出了京剧传统所能承载的一种负荷,尤其要让那些听惯咿咿呀呀的老京剧观众接受起来,不适应是一定的,更何况这些散文诗还是在宏大的交响乐背景下用京剧腔调唱出来的。
于魁智认为,交响乐与京剧这两种东西方艺术在一定形式上是相通的,例子是当年的样板戏,就是把西方的表演式样与音乐与京剧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样板戏改造的新京剧是成功的。这次《梅兰芳》结合的乐器除了有西洋乐器,也有琵琶、竹笙等原本京剧不用的民族乐器。于魁智的一番自我表白也让人很感动:“我正处于艺术人生的黄金年龄段,我感觉自己的责任是承上启下,多年学习民族传统艺术,我感觉要把这些东西传下去,但是任何一个剧种都不能与社会脱节,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表达《梅兰芳》。在我看来,一切改革都是见仁见智的事,肯定有许多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意见,但是艺术审美具有多样性,我们要努力保持剧种的特有风格,但是在表演形式方面,步子大了,不能接受,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
张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