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颁奖出现诸多令人不解之处。《一轮明月》、《任长霞》、《我的法兰西岁月》、《邓小平·1928》、《郑培民》、《花腰新娘》、《风起云涌》、《可可西里》、《沉默的远山》、《张思德》10部影片获得了优秀故事片奖。这么多影片同时获同一奖项已令人不解,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次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的很多电影都不是在全国大规模公映过的影片,有的电影连笔者这个干了多年的文化记者都从未听说过,更别说是普通观众了。相反,十分轰动而又票房极好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却榜上无名。
笔者忍不住想问,国产影片是拍给谁看的?是为了得奖,专门拍给评委看的吗?《世界》、《青红》都是还没在国内大规模公映,就先跑到国外捧了个大奖回来。现在戏剧的评奖还要看演出场次是否达标呢,为什么电影就可以撇开观众?当然,有人会说,华表奖是政府奖,不是以票房为惟一依据。但就笔者所知,中国电影局2003年就在“华表奖”的评选标准中就加入了需参照影片市场反应的新条款,但是这似乎在评奖中并未凑效。拿这次获奖的《一轮明月》来说,据说8月5日上映而且全国同步,可是在黑龙江根本就没看到,它的市场反应从何而来?2004年评选第10届电影华表奖时,参评的电影《手机》是2003年国产电影的票房冠军,全国票房达到了5300万元,但在华表奖中,该片居然连最佳故事片奖都没拿到,仅得了个新增设的市场开拓奖。此次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在评奖中也遇到了相同的际遇,同样是只拿了个市场开拓奖。尽管《十面埋伏》再一次刷新了国产电影的票房记录,并且击败同年度的许多美国大片,但这些没能改变它与最佳故事片奖擦肩而过的命运。如果说《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们的故事不好看,又如何会有那么多观众?凡此种种笔者实在是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