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6日专电 “中国影视人类学片在科学研究以及应用领域、学校教育、大众宣传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郝时远,最近在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影视人类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说的。他说,中国影视人类学拍摄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开展影视人类学研究的学术机构。20世纪50年代,基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革和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了中国少数
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形象化的影片拍摄也被确定为调查工作的一部分。
正式拍摄从1957年开始,到1966年共拍摄了《佤族》《凉山彝族》《西藏农奴制》等10多部记录中国少数民族不同社会形态的影片。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影视人类学研究和影片拍摄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又拍摄制作了40多部包括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畲族等民族的人类学影视片。到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先后摄制了80部人类学影视片,涵盖了中国30多个少数民族。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与影视学相结合诞生的一门国际性学科,萌芽于19世纪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阶段是它的普及时代。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和米德于1936年和1938年在巴厘和新几内亚为研究的需要首次使用摄像机后,影视才成为一种为人类学家普遍接受的研究手段。阿斯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