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回报失望《长恨歌》票房遇冷 此"恨"绵绵难翻身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0:39 沈阳晚报
回报失望《长恨歌》票房遇冷此"恨"绵绵难翻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在内地上映一个月,《长恨歌》只拿到了500万的票房,仅仅相当于其总投资额的八分之一。尽管它可以用“生不逢时”来做挡箭牌,毕竟与它同期上映的有《神话》《神奇四侠》《绝密飞行》等中外大片;但竞争无力的原因终究还是要在自身上找。大投资、好导演加好演员不等于好电影,关锦鹏、胡军郑秀文吴彦祖梁家辉这次“齐心协力”地焖了一锅夹生饭。

  不见原著“上海”风

  香港和上海,尽管相距大半个中国,却因为相似的人文风情和同样发达的电影业而“相看两不厌”。很多香港导演心中都有着浓厚的上海情结,其中王家卫、关锦鹏最为明显。尽管让刘若英变成了“张爱玲”,使张曼玉成为了“阮玲玉”,但此次却没能把状态欠佳的郑秀文“点石成金”为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上海女人王琦瑶。看过小说原著的观众不满意,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是熏着上海味的香长大的;而郑秀文版的王琦瑶穿着旧上海的旗袍,留着时髦的发型,却不见旧上海式的表情和神韵。而与片中几位男主角的感情戏,也都如过眼云烟,全无原著中的身心俱碎和黯然神伤。看过之后,不会给影迷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而原著中象征着旧上海文化的一切元素,似乎都被影片给遗忘了,甚至连最有韵味的旧上海外景都吝惜得不可多见,男女主角多在幽暗昏黄的灯光下眉目传情,使影片成了一部室内情景剧。在这里,王安忆的这部经典小说早已被砸碎成七零八落,只剩下形单影只的角色,而全无旧上海的风情。关锦鹏被“赶鸭子上架”

  对于《长恨歌》的差强人意,制片主任沈晔认为失败在于剧本。据他介绍,写剧本的杨智深是关锦鹏的老搭档,两人曾经合作过电视剧《画魂》。但在将时间跨度极大的小说《长恨歌》改编成剧本时,杨智深并没有很好地领悟原著的精神,以至整个剧本都有“走形”的感觉。而关

  锦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自己在导演此片时没有以前拍片时得心应手的感觉,但投资方费尽周折才买到这本书的影视版权,而此前答应执导此片的关锦鹏纵然发现剧本的内涵不够,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对于这个问题,曾执导《玉观音》、刚刚拍完电视剧版《长恨歌》的导演丁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他看来,香港的演员只适合演旧上海的人物,而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描写解放后的上海的:“香港在很大程度上跟旧上海很像,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和电视都大量使用香港演员。”

  “潇洒走一回”没好使

  戛纳、威尼斯、蒙特利尔,上映前的几个月,关锦鹏领着胡军、郑秀文、吴彦祖、梁家辉满世界的转,只要是国际上的电影节都参加。“潇洒走一回”后,纵使两手空空,没带回来半个奖杯,但在国内的曝光率却大大增加。其实这种打法早已为国内电影人所惯用,《孔雀》《青红》都是在外国获奖后,轻易地叩开了国内影院的大门。但从今年开始,随着国内观众的逐渐理智,“潇洒走一回”的路子似乎越来越行不通。《世界》《向日葵》在国外赢得赞誉

  连连,却在国内遭遇“滑铁卢”,连贾樟柯张杨带着主演在各大城市四下奔走都一点没有起到“救市”的作用。而《神话》、《无极》虽然没有走宣传的国际路线,但却凭借自身的实力在电影市场上吞下了一块大大的

蛋糕。由此可见,影片能否卖座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而不是满世界的吆喝。 本报记者郭春旭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