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闻网11月8日消息 经过多次联系,陆川终于在从杭州前往上海的车上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虽然他曾多次说过《可可西里》已经是过去式,但凭着这部折射着人性的电影,他仍在获得各类奖项的青睐。接受采访的前一天,他刚刚在2005大学生电影节(浙江·杭州)上获得“大学生最喜爱导演”奖。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
从第一部电影《寻枪》到第二部电影《可可西里》,陆川用了大约4年的时间,从一个电影学院的导演系研究生到一个真正的导演,陆川用了两部片子让观众记住了他。
初试牛刀就获得如此成绩,会不会给今后的作品带来压力?接受采访时陆川说,我是通过《寻枪》和《可可西里》这两部片子在寻找一种做电影的方法,尝试做电影的可能,学习作电影的过程,是一个从一个学电影到一个做电影的过程,其实目前还不到成熟和熟练的阶段。
言谈中,陆川对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似乎看得很清楚。他说,这两部片子都引起关注,是我运气比较好,因此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压力,只是希望一直保持这种刚学做电影的鲜活状态。他说,没有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成功的电影,没有必要给自己定一个标准,只要按照自己的内心感受去拍就可以了。不过,同时这种关注也将会化作一种动力,让自己去创作更好的作品。
究竟是《寻枪》还是《可可西里》更能代表陆川的电影理念?陆川说,两部电影是在不同年龄阶段创作出来,其实都代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寻枪》年轻导演的作品,尝试各种各样的形势,做一些极端的表达,内在也很强烈;可可西里一致的地方,也是想做一些极端的表达,沉着和内敛一些,但是表达上都是比较极端的。
一部能打动人的电影
看过电影《可可西里》的人都会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尤其是《可可西里》结尾处队长日泰的死法,让人觉得生命无比脆弱。 震撼是一样的,但有人说,看《可可西里》,环境学家看到的是环境,动物学家看到的是动物,植物学家看到的是植物,摄影家看到的是美丽的青藏高原和长江源头的自然风光,对于导演陆川来说,究竟想通过这部影片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陆川告诉记者,观众通过《可可西里》最终会看到的、关注的还是人,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可西里就像一个人类生存的舞台,把人放在这样极致的舞台上,贫瘠、辽阔、苍凉,人们为生存而不得不展开厮杀和掠夺。陆川说,影片的结尾前前后后构思了很久,拍一个什么样的结尾才能配得上这样一部电影?电影拍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想这事了,可最痛苦的是拍到尾声,只剩两个礼拜的时候,还是死活都想不出来。但是有一天突然想出来了———我觉得这样的死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必然的归宿。
《可可西里》自从去年制作完成后,就不断地在各大影展上获奖,对此陆川表示,当初拍摄的时候没有想过太多,但自信这是一部能够打动人的电影,《可可西里》获得这样的成绩也是正常的,因为电影本身有这个力量。
输给凯歌没什么遗憾
对于今年的金鸡奖,陆川表示非常看重,毕竟是中国电影的最高奖项。《可可西里》获得了今年金鸡奖的7项提名,包括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其中陆川个人就有两项。获得提名已经代表着优秀,但是假设只能选其一,陆川表示最想获得的是最佳故事片,因为那是一个集体的结晶,是对整部电影的认可。
震撼灵魂的《可可西里》曾是申报奥斯卡最佳外国语片提名的大热门,甚至有影迷联名声援该影片“冲奥”,但是《可可西里》最终没有获得通向奥斯卡的门票,代表内地“冲奥”的是陈凯歌的《无极》。对此,陆川表示,输给凯歌没什么遗憾的,如果能在奥斯卡上捧回个小金人,不仅是他的收获,也是中国导演的骄傲。陆川说,《可可西里》只是他的第二部电影,以后还会有机会的。通过本报,他还预祝《无极》能够“冲奥”成功。
电影是终生追求的梦想
陆川无疑是电影的狂热追随者。他告诉记者,他会终生以电影为职业。但是这个从高中开始就因为《红高粱》、《辛德勒的名单》等开始与电影狂恋的年轻导演,从影之路却充满波折。
陆川是著名作家陆天明的儿子,成长于文学之家的他却在高中毕业后上了解放军学院的英语专业。陆川告诉记者,高中毕业时之所以没有报考电影学院是因为家里反对,毕业后作一些根据英文电影录像带的翻译工作,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结果慢慢觉得电影并不神秘,它就是用镜头叙述、表现一个故事,是伸手可及的。后来,陆川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专业,毕业后分到北影厂,原以为很快就能拍片子,没想到一晃3年都没真正当上导演,直到后来给电影剧《黑洞》写剧本,因此有了《寻枪》的机会,一个电影爱好者才真正成了职业电影人。刘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