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专访导演宁浩:这次考试及格了(图)](http://image2.sina.com.cn/ent/m/c/2006-06-29/U1039P28T3D1140071F326DT20060629105612.jpg)
![](http://image2.sina.com.cn/home/c.gif) 宁浩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疯狂的石头》在上海放映的第二天一早,记者在宁浩导演居住的静安宾馆专访了他。习惯晚起的他还有些睡眼惺忪。并且很不幸,一只眼睛肿了,不知道是否是首部商业影片上映,心情太好或者太紧张。以至于谈话中,他要不停地去滴眼药水。但这并不妨碍在我们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始终保持头脑清晰、条理分明。和宁浩谈话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不仅是因为他年轻,有很多新鲜的东西,也因为他自我而且对电影激情尚存而感到亲切。
刘德华在我旁边不停拍手
记者:今天和媒体一起看这个电影紧张吗?
宁浩:放电影的时候比较紧张,因为刘德华就坐在我身边看。我紧张他是否能看懂。因为他是老板,老板就像老师。这场就是考试,等于交卷。我不担心观众看不懂,因为观众都是内地的,肯定看得明白。我担心刘德华地方话的部分他看不懂。
记者:那他反应怎么样?我看到大家一直在笑,反响挺好的。
宁浩:刘德华在我旁边不停地拍手,一直在笑。大家笑也不意外,我们就这么设计的,观众笑是应该的,开始设计就是要铺满笑点。
记者:看完片后,刘德华主动要参演你的片子?
宁浩:对,看完之后他说下次有合适的片子让他来演。我觉得特别奇怪。他说得很突然,我问,你说的真的假的?他说真的啊。我的考试及格了。
跟冯小刚差太远了
记者:很多人看完《疯狂的石头》,都说新一代冯小刚诞生了。
宁浩:差太远了。完全没有可比性。我们创作方向不同,两种虽然都是让人笑的电影,但是技巧点不同,发力办法不同。他那么逗,我觉得我挺闷的。
记者:那你觉得他的方式是怎样的,你的方式又是怎样的?
宁浩:喜剧要看你这个人够不够理性,思维够不够条理。喜剧不是一种,有很多种。冯小刚文本功力特别强,细节强,抓情感,每个电影到最后都是有人物有感情,看似喜剧,结局都挺悲哀。而我没有特别调侃的台词,说话之间不是那么北京风格,没有哪些人物是故意耍贫嘴的。
最初我们也试图像冯小刚一样有两句经典台词可以传世。但后来发现我们没这个能力,就把功夫下在情景构建上。我对喜剧的认识是喜剧不要喜演。幽默是拼逻辑,事事相加,思考这件事的时候挺逗,而非故意搞笑。
记者:《疯狂的石头》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更好的吗?
宁浩:某一个角度来看,不够帅,不够时尚。悲剧结尾:你爱的不爱你,爱你的你不爱。这点我做得还不够。
盖·里奇、昆汀就是我老师
记者:你受盖·里奇风格的影响多吗?
宁浩:挺多的啊。站在这一类电影基点看,盖·里奇,昆汀他们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电影和他们的是一类的,都疯疯癫癫,多线索叙事,强调事物的偶然性。但是我的初衷不是搞一个他们那样的电影出来。《疯狂的石头》是2000年想出来的,那时候我还没看到盖·里奇电影,觉得二者是一类的,是一个帅的方向。我们国家的人总耻于向别人学习,其实自创也不一定是好的,类型片一定要学,要不然何以成为类型片。
用“石头”探索商业片的核心
记者:这个故事怎么在你脑子里成型?你说过这是一部表现争夺和获取中不同行为和心态的片子。
宁浩:这片子气质和中国时下现状很像,每个人都乱糟糟,人之间关系很复杂。我做事情其实挺严肃的,我会特别爱分析,严肃分析社会现状。没办法,A形血的人就这样。
记者:过去别人评价你的电影质朴与简单,这部片子不是了吧?
宁浩:完全相反。我觉得我有能力复杂起来。我拍这部片子就是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多人嚷嚷着要拍娱乐片,拍商业电影。但很多人把功夫下在请什么样的演员,花多少钱,多大的宣传规模上。似乎除此之外就不是商业。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商业产品的核心才是最关键的。我想把功夫下在这方面看看能否做下来,没有明星、宣传,没有大投资精良制作。但是我们有智慧,有幽默方式,看能不能被市场认同。
记者:在做《香火》的时候你就想解决一个“情境内的表演问题”,那《疯狂的石头》你要解决的是什么?
宁浩:我想对工业体制进行探索。因为要拍工业电影就必须要尊重工业流程。我发现工业本身千疮百孔。电影工业不容乐观。如果我们还要走墙外开花墙里香的路线那是对工业不负责任。我呼吁老中青导演都拍点能把观众带回市场的电影。
我永远不会“烧钱”
记者:你说这还只是小打小闹,完全没有到烧钱的时候?
宁浩:这是个低成本电影。我永远不会到烧钱阶段,我特别反感极端憎恶浪费,拍电影我觉得花一千万就把这一千万让大家看到。
记者:你觉得什么题材值得大投资?
宁浩:需要大场面的。比如我看好莱坞老电影《战争与和平》,那样的电影值得。花大价钱的时候,再现了一段历史和人的真实情感。场面是非常真实的还原,花钱应该啊。
记者:你的片子有什么共性吗?接下来打算拍什么?
宁浩:别人给我总结了三部片共性,就是所有人物很执着。无论是《香火》里的和尚,《绿草地》里的小孩,《疯狂的石头》里的所有人都执着,每个人一定要拿到自己要拿的东西。10多个故事都在脑子里,以前说过《红色摩托车》,《双塔记》等,但也要看机遇。本报记者 齐帅 彭晓华 陈弋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