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集团董事长赵国光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6月29日,长影新片《大道如天》举行吉林省首映式,活动中长影集团董事长赵国光说了这样一段话:“我要发布一个消息,7月下旬长影将召开创作会议。通过这次会议,长影将进一步聚精会神抓创作,凝心聚力谋发展。长影要拍主旋律影片,同时也要拍和进口大片竞争的商业影片。”
对于曾一度被指责“无电影可拍”的长影集团,这无疑是扬帆起航的讯号,也是一
个喜讯。然而,在这背后,长影、长影人经历的是8年大刀阔斧的改革。站在2006年,长影———这个有着中国电影人半个多世纪辉煌与梦想,也承载过电影人痛苦与迷茫的新中国电影摇篮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再次展开了腾飞的翅膀。更重要的是,长影所经历的辉煌—困顿—挣扎—变革—重振的历程,也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活样本。
过去———曾经辉煌陷入困境
2005年,中国电影迎来百年华诞,长影人也在庆贺她的60岁生日。在东方大剧院举行的隆重而盛大的庆典晚会上,几代电影人、长影人、观众一同跟随银幕上那一副副老电影中的画面,重温了长影的辉煌。那时,长影常常驻着两三个剧组,每天有上千人在大院里走动,热闹非凡,其中一个《蝶恋花》剧组就有100多个女演员,毛主席雕像前的大道上,熙来攘往,歌声阵阵。
然而,在1989年拍完《开国大典》之后,长影就开始了尴尬的亏损历程。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而长影作为一个国有的老文化单位,陷入了极端的困境,到1997年,长影账面亏损已达3000万元,员工总数逾3000人,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当时,以赵国光为厂长的领导班子刚刚接手长影,许多老同志提出这样的忧虑:长影这面旗帜还能打多久?
改革———创新体制轻装上阵
现在,赵国光的名片上有两个头衔: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在赵国光看来,“这两个名字代表了两个时代。”长春电影制片厂代表着计划经济时代,是多年来形成的品牌;而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进入市场后,一个现代化的制片企业。
这种体制的转换始于1998年。当年7月,长影彻底打破了旧有的体制,组建了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由事业向企业的转变。集团在全国率先实施“出资人制度”,对旗下各部门进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革,设立了16家下属子公司,使原来的总厂和各车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变为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不到一年的工夫,集团公司所属的16个子公司全部摘掉了亏损的帽子,长影集团公司由此开始,实现了扭亏为盈。
同时,长影开始了用人制度的改革。长影采取了内部退养、艺术创作人员实行分类管理、重新定岗定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所有工作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员工总数也从过去长影直接供养的3000多人,减少到直接在集团公司开支的仅100人。
发展———重心创作走大电影之路
2004年,随着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确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时代背景诞生,长影改革得到了中央的极大关注,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长影人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说,“经过一系列改革,长影重现生机。”
2004年,长影共拍摄影片13部,2005年拍摄影片达到14部,达到近年来拍摄影片数量之最。其中《任长霞》、《灿烂的季节》、《七品知县卖红薯》、《微笑》等影片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摘得华表奖的主旋律影片《任长霞》还代表了长影改革中所倡导的新模式下的用人制度:导演来自长影,演员来自全国各地,编剧来自北京,发行人员来自上海。2006年,长影拍摄影片将超过10部,目前已经拍摄完成的《大东巴的女儿》角逐“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获三项提名、一项大奖,奖项背后,长影更加看中的是同国际影坛的对话。今年,长影还将与“童话大王”郑渊洁合作,依托郑渊洁作品将制作百余部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其中长影世纪城将率先推出三部。另外,长影“试水”商业大片的首部作品《图兰朵》也在酝酿中。
回首以改革为主旋律的长影8年历程,长影实现了由事业向企业的体制转变,建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全部完成剥离企业办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向电视领域发展的长影频道,向旅游业进军的长影世纪城,重组的长影发行院线,使长影改变了单一制片的局面,构建了以制片为龙头,向电视业、旅游业、发行放映业拓展和延伸的“大电影”产业链。
“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今后领导班子的主要精力要放到创作上。长影不仅要拍主旋律影片,我们也要拍能回收高票房的商业大片;同时,做好多元化产业,长影世纪城、长影频道、长影院线,要用综合业绩活跃吉林电影市场,收回资金投入电影生产。”对于未来,赵国光有着更加明确的目标,“到2010年,长影应该成为中国电影重要的制片中心,重要的旅游基地,东北最大的电影产业园区。”记者刘畅报道 吴然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