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伦敦亚洲电影节于9月14日正式开始。作为揭幕电影的是陆川的旧作《可可西里》。无论是这部片子本身还是这部片子的是是非非,国内观众大抵已经兴趣索然,但是对于“老外”来说还是新鲜有趣。为了配合电影节和《可可西里》9月在英国上映,陆川专程飞到伦敦配合宣传。在发片公司的安排下,《可可西里》的导演陆川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对于最近贾樟柯等中国影人在威尼斯的捷报,陆川在祝贺之余,却也发出“中国电
影要警惕获奖”的不同声音。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苦大仇深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上频传捷报,但事实上西方老百姓对中国电影还是认识不多。香港电影对于外国观众来说稍微熟悉一些,但对于中国大陆的电影,老外们回忆半天,大多数人只能回忆起《卧虎藏龙》,到场的一名《伦敦电影年报》影评写手倒是多看一些中国电影,但老挂在口边的也只是张艺谋的陈年老作《黄土地》。
对于日前贾樟柯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陆川自然是一番很“例牌”的赞美,不过他同时指出中国电影需要“警惕”:“其实中国电影不愁获奖,但欧洲引进的片子大部分无非就是功夫片和艺术片。本质性的突破太少,不够多元化,没能形成集体的强势冲出。像韩国电影就很多元化。中国也有轻松的电影啊,可外国人看到的大部分是苦大仇深的。”(记者:“《可可西里》算苦大仇深吗?”)“是有点苦大仇深的。不过《可可西里》表现了一种很强的精神,不柔弱。”
《可可西里》是风光环保片?
事实上,首映之后跟记者交谈的“老外”们,无论是来自英国、法国、还是马来西亚的人士,他们基本上都将这部片子当成一部“风光片”和“环保片”来看。他们所感兴趣的,无非就是“镜头很漂亮”“反盗猎很有意义”,这跟陆川在接受笔者专访时提及的“想要表达生存的挣扎”大相径庭。在放映后的交流环节,有观众干脆问陆川:“到底你的片子是想表达什么?”陆川的回答非常“太极”:“电影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不想讲。如果我告诉你的话,那么就不需要这部电影了。你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据电影节主办方介绍,将《可可西里》作为揭幕电影,是因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十分真实,但却也是一部故事片,这种“半真半假”的叙述很少有,同时片中的西部风光也十分引人入胜,而且他们很渴望一些“来自外国的声音”———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就是此片的兴奋点。
尽管陆川一再强调,他希望能拍出一些能“影响观众判断”的电影,但对于外国观众未能体会到他本来最想表达的东西,陆川却表示并不失望:“电影拍完了,我的工作也就算完成了。观众能从多角度去看,那也是一件好事。所以我没有直接回答刚才那个问题。(指观众提问片子到底想表达什么。)”
国内电影群众基础由盗版建立
陆川认为电影在中国的群众基础很好,部分原因得归功于盗版光碟和网络,因为电影院的门槛太高,票价太贵了。他认为,一张电影票大概15元到30元就差不多了。“盗版DVD教育了观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电影。现在的观众什么好片大片没看过啊。再不能随便弄个片子来胡弄大家。在某阶段来说,盗版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现阶段就要开始控制了,引导观众看正版。票价是个门槛,但关键还是要拍出好电影,大家才愿意看。”对于最近大家常用来跟他的《寻枪》作比较的《疯狂的石头》,陆川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很有意思,“正是现在中国电影所需要的”。
新片要拍南京大屠杀
陆川此次到英国,纯粹就是为了《可可西里》在这里的发片,前后逗留不够一个星期。据他的说法,他现在的心思都在构思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片子上,“因为时差的关系,昨天我凌晨3点就醒了,然后就一直写剧本,7点钟吃了点东西,然后又继续写。都恨不得马上就飞回去。”据陆川透露,他本来想单从一个日本人的角度来写这个片子,但是后来修改成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和一个日本人的角度这两条线。他希望年底的时候可以开机拍摄。至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奥运“福娃”3D动画片,陆川只透露是“一帮年轻人在做”,希望能有中国的风格。他同时表示,一个90分钟的动画片,在中国电影界上是一个开拓,因此难度很大。至于未来的创作方向,陆川表示他现阶段还是对故事片比较感兴趣,但是如果有人有好题材邀请他拍纪录片,他也会考虑。
关于《可可西里》被指剽窃的事已经扰攘了一年,但是随着哥伦比亚公司被追加为被告,本可结案的事情又节外生枝。提起此事,虽然陆川表示他已经不再想了,因为他“已经知道结果了,这件事实际上已经了结了”,但事实上当说起这件事时他还是略显激动,直指对方“比较无聊,就是想把事情搞大”。陆川同时表示,这也是中国的知识产权法不健全造成的:“纪录片是纪录片,电影是电影,在国外从来没有听说过纪录片要告电影的。要是纪录片都告电影,那么多‘二战’的电影还怎么拍?这次事件给我上了一课。比如这次的《南京》我就做好了版权登记,各种的文件都准备好,还是要慎重一点。”
■本报特邀伦敦专稿黄剑虹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