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1 石磨
细节之2 孤儿
细节之3 纺车
细节之4 土筐
日前,主旋律电影《张思德》在百花奖舞台上大放光彩,一举击败《功夫》、《天下无贼》等娱乐大片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三个重要奖项。面对不少人认为主旋律电影不受观众喜爱、没有市场、前途令人担忧的观点,《张思德》的大获全胜无疑是为这类影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记者昨天采访从百花奖载誉归来的《张思德》导演尹力及院线负责人,与他们一同探讨了《张思德》的成功之处以及主旋律电影的未来之路。
■导演回访
小事件,大人物
从3月到9月
“速成”张思德
昨天在电影《云水谣》后期混录现场忙碌的导演尹力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回忆起《张思德》的拍摄过程,尹力感触最深的是这部电影的“速成”。“《张思德》颠覆了电影厂几十年来确立的交大纲-立项-拍摄-上映的正常程序,一切以2004年9月8日公映日倒着往前推。从3月份开始,我们的时间就不是按天计算,而是按小时来算,每天‘饿’和‘困’两个感觉最强烈。那个时候我们凌晨开始拍摄,半夜才收工。陕北当地的老百姓都很好奇,觉得我们是一群不睡觉的人。剧组所有人都是日以继夜拼命拍戏。我当时血压高,在现场都得挂着吊瓶,感觉就是脚下踩着棉花、头脑发晕。到了医院医生诊断说这个人什么毛病没有,就是需要休息。但是剧组那么多人等着我,休息是不可能的。”尹力透露说,其实当时剧组中有很多人都是放弃了拍广告、拍MV的挣钱机会来拍《张思德》的,“就是被剧中人物感动了。”
从草鞋到纺车
还原张思德
对于《张思德》之所以能够取得票房和评奖双丰收的原因,尹力认为是电影还原了张思德普通人的品质,“现在年轻观众一听主旋律,就觉得是在说教,而《张思德》能成功,一路走来能获得金鸡、百花、长春电影节等奖项,票房也算得上成功,就是因为一部电影成功与否,不在于拍什么,而是在于怎么拍。《张思德》把毛主席、张思德身上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原成了一种普通人的品质,也正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些善良、勤劳、谦和、忍让等优良传统。在今天的社会中,任何人的身边都有这样不起眼的人,按照自己的信条默默无闻地工作,这种人性中相通的地方最终打动了观众。在艺术的表达上,《张思德》回避了以往一提到延安就是振臂高呼、宝塔山、秧歌舞那些传统符号,而是大量展现了草鞋和纺车等真正具有历史质感的事物和细节,从而获得认同感。”
尹力透露,对这部影片自己最初也有担心,“历史上留下的资料显示,张思德身上并没有发生过很大的事件,电影中也没有。所以最初我曾经担心观众能不能接受。后来《张思德》在北大、清华以及上海的一些大学放映后,我们征集大学生们的意见时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在今天强调财富人生的社会中,人们渴望遇到愿意付出的人;另外一个是如果主旋律电影拍好了,一定会有感染力。”
■院线回声
寓教于乐,乐了票房
与目前众多的商业电影相比,主旋律影片可谓凤毛麟角,资深电影市场专家、新影联院线经理高军表示,主旋律能支撑到今天,其实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有些主旋律电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不承认它们动用了很大外力提高了票房,比如有时候院线会去一些公司、单位动员购买团体票观看。”高军认为,“寓教于乐”是解决主旋律电影生死的关键问题,“目前说教性的电影已经基本上被观众摒弃,主旋律电影在内容上存在娱乐可看和鲜明主题之间的矛盾;市场方面,尽管院线能够去一些关系单位动员对方购买团体票,相对成熟的运作渠道能够帮上一些忙,但不能长久,现在作用已经下降,早晚会完全失效。尽管这是一个老话题,但目前真正能做到寓教于乐的主旋律影片并不多。”
对于主旋律影片如何能够真正吸引观众,在今天的市场上继续前行,高军归纳认为,应该做到三点——思想有亮点,艺术有特点,市场有卖点,“近些年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主旋律电影有三部,1997年的《离开雷锋的日子》、2000年的《生死抉择》、今年的《生死牛玉儒》以及刚刚在百花奖上大放异彩的《张思德》,真正获得了观众们的喜欢,他们才得以在票房上获得不错的成绩。拿《张思德》来讲,它和其余一些主旋律电影不相同的地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英雄人物,但却没有把他写成高大全式的神。就像有缺陷的美才更动人,《张思德》中毛主席、张思德等人物并不都是完美的,但影片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不一样的一面,因而吸引了大家。”
高军最后表示,在今年的贺岁档影片中将出现中国第一部主旋律贺岁电影,就是《张思德》导演尹力的另一部力作《云水谣》,“今年的贺岁档可谓盛况空前,历时3个月的时间中大约会有30部影片上映,《云水谣》能够出现在贺岁档实属不易,非常值得期待。”王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