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刺马》陈可辛病倒门头沟 李连杰徐静蕾少交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2日11:10 上海青年报
投资高达3亿人民币,巨星云集,导演陈可辛的新片《刺马》可能会颠覆他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2007年伊始,本报记者为你独家揭秘这部年度大片的魅力所在。北京门头沟,山岭巍峨连绵一片;冬季,风雪,零下15摄氏度,李连杰和徐静蕾(blog)就在这样恶劣的山地中共赴《刺马》之路。在记者离开一天后,一场封山大雪中断了整个剧组的拍摄工作。我们只能在离开的路上想象戏中那些反叛的山贼与清兵正面交火的壮阔场面。 本版撰文特派记者 刘嵩 ■片场直击 夜战爨底下山贼的反抗 爨底下,是北京门头沟很重要的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到了门头沟后,要再经过盘展的山路开车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也因此成为明清建筑保存比较完好的建筑活化石。这里还诞生过两部相当有名的电影,冯小刚的《甲方乙方》和《手机》都曾经在这里取景,以营造穷山恶水的山村场景。电影《刺马》的北京外景地也选在这里,男女主角们正是在这里结义并啸聚山林、落草为寇,而这又成为李连杰扮演的大反派马新贻发迹的地方,他用兄弟的尸体换来了官至总督的荣华富贵。 深夜的爨底下,身披满清盔甲的兵士们冲上山寨,漫天火把燃红了整个村落,旗帜飞扬之间,“马新贻”指挥着部队剿灭了整个山寨。这场戏也堪称《刺马》的转折点,拍摄相当艰苦,马匹、火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管,以避免对这个风景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当天由于拍摄的是群戏,除了女主角徐静蕾之外,其他的演员都并没有出现,与其他的大片一样,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背替”、“光替”和“武替”,一位貌似李连杰的汉子披散着头发站在旗帜周围,指挥着满山的部队。 官兵身上的装束和其他的大片显露出明显的区别,黑色为主、凌乱破旧的土布和简单的盔甲,简直是对“黄金甲(blog)”之类影片的一种回应,一招一式之间,陈可辛都希望力求电影语言的写实化,300年前的古代村落、荒凉的乱山野石、粗糙的兵刃盔甲,你很难想象2007年的年度大片,就这样颠覆了那精细整齐的中国式商业大片。 日走刘家峪孽缘的萌动 刘家峪是一个孤单的小村落,全村上下虽然有几十栋房屋,却只住了一家两口人,因为其他人都搬迁到山沟外面更高的向阳处居住了。这里没有任何可以称得上现代化的东西,甚至连电都没有通,进村的道路不仅遥远而且艰难,公路在数公里外就中断了,只剩下一条沙石飞扬的土路勉强可以通车。 次日上午,李连杰和徐静蕾赶到这里完成他们两人的戏份,这同样是全片的一场重要的转折戏,因为反派马新贻和唯一女角米兰的孽缘就在这里萌动,并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徐静蕾扮演的米兰是一个背叛了丈夫的女人,她喜欢马新贻,并在肉体上放弃了坚持。在陈可辛眼中,这是“一个充满了现代思想的女性”。她穿着破烂的黑棉袄,唯一的装饰是发髻后面的银发簪,粗粗的腰腹看上去好像怀孕了似的,背着一个巨大的包裹逃亡在山间;身后的那位就是李连杰了,他脸上黑黑的,仿佛刚刚经历了战火,一身的盔甲已经不整齐了,握着剑,随行在米兰的身后一路追过来。这时候导演陈可辛的声音在旁边的蓝色帐篷里响了起来:“你要跟着她,不要犹豫,要没有任何犹豫。跟着她一直走下去。” 拍完这一段,李连杰和徐静蕾就马上躲到蓝色的小帐篷里,外面实在太冷了。李连杰会抽一支烟休息一下,和导演聊聊天,聊到《如果·爱》,李连杰还很好奇地问导演是否在美国上映了,看得出两人已经相处得非常融洽了。 ■幕后故事 冷 连杰、静蕾面对无言 我们时常可以在剧组看到演员之间相互交流、甚至亲如一家的场面,不过在《刺马》剧组,每一个人都埋头干自己的事情,甚至闲下来都不会相互招呼一下。李连杰和徐静蕾就是典型。虽然戏中两人扮演的角色很恩爱,不过戏外却很少交流,原因很简单———太冷了。两位北方明星尚且如此,刘德华、金城武这样的南方人就更加难受了。虽然档期紧张,但剧组也允许他们在不拍戏的时候放假,否则每天颠簸将近7个小时的山路,恐怕换了再敬业的巨星都坚持不下去。 苦 陈可辛病倒门头沟 演员们可以休息,但是导演不行,每一场戏都必须亲临的陈可辛就在片场大病了一场,足足让剧组停拍了两天。现在陈可辛基本就躲在帐篷里指挥拍摄了,剧组都能理解他,因为导演的工作不仅密度大而且很重要,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耽误拍戏,因此陈可辛马上升级成为受剧组重点保护的对象。 不过很快他们就可以休息了,就在记者离开剧组的第二天,坏消息就传来了,由于大雪封闭了山路,剧组不得不停止拍摄,而且很多道具设备和车辆都被困在了大山里。 ■背景解读 《刺马》的故事原型为清朝四大奇案之一,其名气与“杨乃武与小白菜”并列。因为牵涉到美女、义气、背叛等诸多戏剧元素,被改编成京剧、电影,并且成为一个屡拍不爽的经典题材。 故事的原型是这样的:130多年前,光天化日之下,两江总督、一品大员马新贻突然遇刺身亡,朝野为之震动,疆臣人人自危,举国百姓侧目。由于案犯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含糊其辞,清廷曾一天连下四道谕旨,参与审案的官员前后多达五十余人,审查了长达半年之久不能结案。于是各种传言风闻迭起,飞短流长,更使得案情扑朔迷离,后人将之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同治九年7月26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督署西边的校场,循例阅射。就在总督回衙途中,只见一人快步走至马新贻面前,打千请安,忽然右手从靴筒中抽出匕首,寒光一闪,便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啊呀”一声,声音未落,已扑倒在地。刺客却并不逃跑,操着北方口音高声嚷道:“刺客就是我张汶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说毕仰天狂笑,从容就缚。”23日下午,马新贻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身亡。关于他被刺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传闻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为友复仇的说法在民间最为流行,最早见于《江湖奇侠传》。流传最广的就是张相文在《南园丛稿》中刊出的《张汶祥传》。此说讲述了一个被民间津津乐道的桃色绯闻,塑造了一个侠肝义胆,为友复仇的刺客张汶祥的形象。 具体的情节是说马新贻在尚未发迹时,曾和张汶祥以及另一个人结为兄弟,马新贻为老大,另一个人为老二,张汶祥排行老三。原来老二和老三皆为绿林中人。马新贻的军功,颇得力于老二、老三。但马新贻对这两个人的进官入仕,并不出力,故而两兄弟对马早已心怀不满。又因老二之妻貌美,久为马新贻所占。马新贻为剪除后患,蓄意加害兄弟,每每把传递军书之类的疲劳任务交与兄弟执行,最终使得老二抱病而卒。张汶祥为替二哥报仇,动了杀机。案发以后,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被剖心,其死极为惨烈。故而一般舆论均同情张汶祥。 1973年,中国台湾最先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马新贻“渔色负友”之说越炒越热,各种以此为底本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纷至沓来。 其中以大导演张彻的《刺马》最为有名,据悉陈可辛的新片则可能脱胎于这部作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