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新片上映反响较大 李少红:《门》为学生白领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1日01:24 京华时报
18日,李少红(blog)执导的惊竦片《门》(blog)在全国上映,引起了很大反响。该片很好地营造出惊竦、悬疑的气氛,但是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令观众犯晕。18日,李少红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谈起了《门》的创作以及商业片与艺术片之争等话题。她直言,《门》就是拍给学生和白领看的。 记者(下称记):你看中原著小说《三岔口》的哪些内容? 李少红(下称李):原著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代都市人的生活,写了人的心理变异、生活压力,还有价值观改变带来的困惑,这点对我启发很大。另外,原著中很多讲述、暗示都很视觉化,比如“三岔口”隐喻了人物内心的分界线。故事本身能和现实产生共鸣,比简单的娱乐要有意义。我们保留了原著的主要人物关系、主要矛盾冲突,还有基础事件。有一些不允许表现的内容只能舍弃。 记:观众很难分清《门》的现实部分和幻想部分,比如林申(blog)扮演的李作文到底死还是没死。你如何解释? 李:我们完全尊重蒋中天的私人化视角,没有横加干预,所以会出现表相的错乱。林申演的李作文被蒋中天误杀也好,或者他完全是蒋中天杜撰出来的敌人也好,可以理解成为蒋中天自己内心的另一个分裂的人格。许多观众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大大丰富了我们最初的想法。 记:惊竦片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有很多禁忌,《门》的拍摄和审查遇到困难了吗? 李:中国目前还不能实现电影分级,所以有些领域,比如迷信、灵异、暴力、血腥都被明确限制。因此,我们选择用心理展开故事。忽视影片中杀人的具体过程,将笔墨放在杀人造成人物心理变异的过程。让观众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要比简单视觉暴力更耐人寻味吧。 记:《门》似乎不太适合老人、孩子或是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 李:这个类型的影片的最大观众群是学生和白领。它拍给15岁至45岁的人看。但是我们发现,也有中年观众来看,他们不像年轻观众那样把重点放在害不害怕上,而是会问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故事是怎样的,因果关系如何。年轻观众的娱乐心态比我们预想的还要成熟,他们是玩网络游戏长大的,没有那么多羁绊,什么花样都见过。反而是父母们、文化圈子的有作为者才会杞人忧天。 记:你怎么看时下商业大片和小成本艺术电影的争论? 李:大、小制作的电影都应该有。我们没必要一窝蜂地上大片,或者反其道行之。市场应该像餐馆,备下各种口味的菜肴,让顾客根据喜好选择。一部影片的大小是根据市场计算出来的,盲目求大很外行。我们不能盲目地把成本高的影片一味冠以大片之名。我们不满意的是大片的内容不理想,应该将内容与大不大分开。好莱坞经历了六七十年才形成全球化的电影市场,我们才短短十年,可我们还没怎么着,就遭受了来自各方面的不理解和打击。任何经济活动都没有电影经济这么艰难、不被理解。我作为努力打拼着的一分子,感到世态炎凉。我们努力,但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曾家新 精神病漫游奇境 怀着恭敬和严肃的心情坐在黑暗里,等待着《门》。影片片头出手不凡:像水草又像是人闭上眼时的睫毛的抽象画面,鲜血倏忽聚来悄然散去的文字,灵魂出窍,梦呓般的独白……这是某个人神秘、紧张却不乏深情的内心世界。然而接下来的故事,却很快变成喜剧。主人公越来越荒诞的遭遇,引发了电影院里一阵又一阵的笑声。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两年前观看《恋爱中的宝贝》的情景,海报上那温馨甜蜜的文艺片,在影院里突然“变脸”成令人汗毛直立的先锋剧。我不禁感慨,中国电影多么擅长制造意外啊。 我对《门》的纯粹并不怀疑,对它形式上的精益求精甚至怀有敬意,但我想,《门》的编导犯下一个致命错误,它不能用主人公蒋中天(陈坤饰)陷入幻想来取代整部电影的情节逻辑。百分之百执著于蒋中天的视角,对于《门》的叙事来说,是一个机会,它可以为情节的强调、省略、隐藏和暗示提供非常多的方便;但同时是一个陷阱,那就是你必须在这个人混乱的思维里,仍然给观众留下一个拼凑出最终真相的可能性。可惜的是,《门》没有抓住机会却掉进了陷阱。影片结束时,除了可以确定文馨是蒋中天所杀外,我们什么都无法肯定。对于一部悬疑片来说,这是非常失败的。 《门》还应该搞清楚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蒋中天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而不是精神分裂病人。两者在面对一个由自己虚构出来的、完全变形的主观世界的时候,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心里其实明白,面前的一切并不存在,但是他无法克服;而后者则彻底生活在一个主观、客观混为一谈的世界里,面对头脑里的虚构景象,他们信以为真。《门》令人发噱的原因是,它把蒋中天当作了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所以他才会对身边那么多不合情理的“灵异”现象(特别靠山别墅寻人那一段)视而不见,反而在“你在哪里啊”“为什么我看不见你啊”这样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把一个精神分裂病人头脑中的幻象描绘得再惟妙惟肖,都不可能使人恐惧。《门》不小心让人发笑的原理,其实同《大腕》结尾李成儒那段经典台词是一样的。(王陈)记者:本报记者 曾家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