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伤城》《黄金甲》抢贺岁档 年夜饭还是鸿门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15:01 新浪娱乐
《伤城》《黄金甲》抢贺岁档年夜饭还是鸿门宴

《黄金甲》的大规模发行,新画面公司负责人张伟平认为纯粹是市场行为。当然,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

  审视2006年贺岁档,两部大片不能不提:《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与《伤城》——前者是张艺谋的古装武侠新作,而后者则由曾在香港创造卖座神话《无间道》的班底打造。

  《黄金甲》票房走势势如破竹:首周末过1亿元,圣诞后过2亿元,这与电影发行方以及北京新影联之前的预测基本吻合。目前看来,《黄金甲》打破《英雄》在2002年创造的国产影片卖座记录已无悬念。而《伤城》上映首周末仅取得了2400万元的票房,截至目前(2007年元旦前)也不过3000多万元。票房的巨大落差难道是这两部影片实际商业号召力的真实写照吗?

  排片有“潜规则”?

  两部影片票房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映厅数与场次的不平衡。

  《伤城》首映时,正值影市最为火爆的12月23日和24日,然而

  当时多数影厅依然被《黄金甲》所占据:星美国际影城为《黄金甲》首映准备了5个厅,而《伤城》首映只有1个半(有1个影厅为两片共用);万达国际影城为《黄金甲》首映投入了全部的9个厅,而《伤城》首映时只得到了3个厅。

  适逢周末的12月23、24两天,记者在新世纪影城发现,《黄金甲》的场次每天有24场之多,而《伤城》只有4—5场。应该说,在对手强大的压力以及相对有限银幕数的双重压力下,《伤城》在12月底取得的票房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全国数字院线在《黄金甲》上映后的4周内只安排了《黄金甲》一部影片,《伤城》的内地发行方保利博纳曾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

  对于《黄金甲》的大规模发行,新画面公司负责人张伟平表示这纯粹是市场行为。北京新影联的负责人高军也表示院线排片的根据是前期的市场预测,两部大片的安排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影院肯定要考虑到单位时间的产量,尤其是在黄金档”。

  在院线看来,两部大片选择同一档期是不理智的。2004年《天下无贼》为了避开《功夫》选择了提前上映,最终双方的票房成绩都很不错。高军认为《伤城》也应该推迟上映,“假如提前上映的《黄金甲》上座率接近满座,那么影院就没有理由冒风险上映其他影片。”

  保利博纳方面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公司总经理于冬表示即使是在场次和排片如此“吃亏”的情况下,《伤城》也证明了其上座率不比《黄金甲》差。首都时代影城在圣诞当天安排了3个厅放《黄金甲》,1个厅放《伤城》;《伤城》2个小时一场,《黄金甲》20分钟一场;当天《伤城》放映8场卖掉了1120张票,上座率高达98%。

  于冬认为造成《伤城》发行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市场化操作的不规范。“在操作很规范的香港,《伤城》与《黄金甲》同样都是发行了46个拷贝,所有影院安排的场次和厅数都是一样的。”

  市场容量小导致一片独大?

  市场自身的规律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发挥——随着《伤城》上座率走高,各影院逐渐增加了该片的放映厅数:元旦前最后一周,在星美国际影城《黄金甲》占据了3个厅,《伤城》也有2厅。由于保利博纳方面的努力,《伤城》终于在上映后的第二周排入数字院线。根据星美国际影城12月26日(周二半价日)的数据,当时黄金甲的上座率已降到了80%左右,而《伤城》的上座率则保持在98%以上。

  不过这在整体上并没有改变《黄金甲》在贺岁档的主导地位。

  华纳中国区总裁艾秋兴认为出现《黄金甲》独大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银幕数不够。美国票房榜上总是能同时出现《加勒比海盗》《蜘蛛侠》之类的大片,就是因为美国市场可以提供足够多的银幕。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银幕数非常有限,这也是让所有制片方都感到很棘手的一件事。

  这一观点得到了于冬的认同,于冬认为以后随着影院数和银幕数的增加,市场容量也会不断增加,“一片独大”的状况会越来越少。“如果是在四年前《英雄》那个时候,《伤城》真的会死得很难看。那时影院更少,且基本都是大单厅的传统影院。在银幕数不断增加的今天,像《伤城》这样偏文艺,缺少动作、枪战等典型商业元素的电影在黄金档依然能有竞争力,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在影院经营业较为先进,多厅院线占主要地位的韩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怪物》虽然创造了2006年韩国的票房纪录,但批评接踵而来。以著名韩国导演金基德为首的韩国社会舆论对《怪物》采取的垄断院线式的发行展开了猛烈抨击。

  存在“商业圈权运动”?

  由于数字拷贝的成本较低,因此数字院线对于影片发行方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黄金档,全国数字院线采取的措施很让《伤城》发行方愤怒: 在长达四周的时间内只放映《黄金甲》一部电影。

  《黄金甲》与《伤城》的数字院线之争集中凸现了市场上的某些不规范。

  于冬认为数字院线是国家平台,“不是某个公司掌控的私有财产”,应该对所有片方开放。“全国数字院线4周只排一部《黄金甲》

  ,肯定是不规范的行为,一定存在着某种霸王协议”。

  在一个成熟的商业市场中,制定游戏规则的任务应该由行业协会来承担,而不是政府。通过制定公平、透明和开放的市场游戏规则,才能确保产业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中国需要《黄金甲》这样的商业大片来推动整个产业。也只有影院的收入增加了,才能吸引更多资金投资建设新影院。但越是大电影,越是专业公司,越是大导演、制片人,越应该对行业有责任感,并用这种责任感和胸怀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变成新一轮的‘商业圈权运动’。”于冬说。

  非大制作影片在夹缝中求生

  在《黄金甲》、《伤城》双雄对决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中小成本电影很努力地在贺岁档中寻找自己的空间。

  12月14日,《三峡好人》与《黄金甲》同日上映,不出意料,在《黄金甲》面前《三峡好人》无力回天,许多影院在该片上映当天就撤下该片,最终该片全国票房仅100多万元。

  《面纱》也选择在贺岁档上映。影片发行方中华横副总裁艾秋兴对《综艺》表示,《面纱》既是一部中国国产片,又有很好的国际阵容,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好莱坞电影。艾秋兴希望影片的票房能达到华纳兄弟进口分账片的水准。投资有限的《面纱》在发行安排上很谨慎,计划在全国投放157个拷贝。

  2006年贺岁档期间还有一部国产影片在全国上映,这就是阿甘导演的恶搞喜剧《大电影之数百亿》

  阿甘对《综艺》表示,当时筹备这部影片时就准备在年底上映,“即便是在竞争最激烈的黄金档,小成本电影依然有自己可能的市场空间”。去年整个贺岁档的票房加起来是3亿左右,假如按年增加30%计算,那么今年贺岁档的总票房就应该是近4亿。“就算《黄金甲》2.5亿元,《伤城》7000万元,那么还有5000万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阿甘认为这个弹性很大的空间是属于《大电影》和《面纱》的。《大电影》计划发行超过220个拷贝。阿甘笑言作为弱势群体的《大电影》没有太大野心,票房能过千万就很满意了。

  审视2006年贺岁档,两部大片不能不提:《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与《伤城》——前者是张艺谋的古装武侠新作,而后者则由曾在香港创造卖座神话的《无间道》的班底打造。

  《黄金甲》票房走势势如破竹:首周末过1亿元,圣诞后过2亿元,这与电影发行方以及北京新影联之前的预测基本吻合。目前看来,《黄金甲》打破《英雄》在2002年创造的国产影片卖座记录已无悬念。而《伤城》上映首周末仅取得了2400万元的票房,截至目前(2007年元旦前)也不过3000多万元。票房的巨大落差难道是这两部影片实际商业号召力的真实写照吗?

  排片有“潜规则”?

  两部影片票房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映厅数与场次的不平衡。

  《伤城》首映时,正值影市最为火爆的12月23日和24日,然而当时多数影厅依然被《黄金甲》所占据:星美国际影城为《黄金甲》首映准备了5个厅,而《伤城》首映只有1个半(有1个影厅为两片共用);万达国际影城为《黄金甲》首映投入了全部的9个厅,而《伤城》首映时只得到了3个厅。

  适逢周末的12月23、24两天,记者在新世纪影城发现,《黄金甲》的场次每天有24场之多,而《伤城》只有4—5场。应该说,在对手强大的压力以及相对有限银幕数的双重压力下,《伤城》在12月底取得的票房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全国数字院线在《黄金甲》上映后的4周内只安排了《黄金甲》一部影片,《伤城》的内地发行方保利博纳曾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

  对于《黄金甲》的大规模发行,新画面公司负责人张伟平表示这纯粹是市场行为。北京新影联的负责人高军也表示院线排片的根据是前期的市场预测,两部大片的安排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影院肯定要考虑到单位时间的产量,尤其是在黄金档”。

  在院线看来,两部大片选择同一档期是不理智的。2004年《天下无贼》为了避开《功夫》选择了提前上映,最终双方的票房成绩都很不错。

  高军认为《伤城》也应该推迟上映,“假如提前上映的《黄金甲》上座率接近满座,那么影院就没有理由冒风险上映其他影片。”

  保利博纳方面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公司总经理于冬表示即使是在场次和排片如此“吃亏”的情况下,《伤城》也证明了其上座率不比《黄金甲》差。首都时代影城在圣诞当天安排了3个厅放《黄金甲》,1个厅放《伤城》;《伤城》2个小时一场,《黄金甲》20分钟一场;当天《伤城》放映8场卖掉了1120张票,上座率高达98%。

  于冬认为造成《伤城》发行困难的根本原因是国内市场化操作的不规范。“在操作很规范的香港,《伤城》与《黄金甲》同样都是发行了46个拷贝,所有影院安排的场次和厅数都是一样的。”

  市场容量小导致一片独大?

  市场自身的规律并不是一点作用都没发挥——随着《伤城》上座率走高,各影院逐渐增加了该片的放映厅数:元旦前最后一周,在星美国际影城《黄金甲》占据了3个厅,《伤城》也有2厅。由于保利博纳方面的努力,《伤城》终于在上映后的第二周排入数字院线。根据星美国际影城12月26日(周二半价日)的数据,当时黄金甲的上座率已降到了80%左右,而《伤城》的上座率则保持在98%以上。

  不过这在整体上并没有改变《黄金甲》在贺岁档的主导地位。

  华纳中国区总裁艾秋兴认为出现《黄金甲》独大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银幕数不够。美国票房榜上总是能同时出现《加勒比海盗》、《蜘蛛侠》之类的大片,就是因为美国市场可以提供足够多的银幕。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银幕数非常有限,这也是让所有制片方都感到很棘手的一件事。

  这一观点得到了于冬的认同,于冬认为以后随着影院数和银幕数的增加,市场容量也会不断增加,“一片独大”的状况会越来越少。“如果是在四年前《英雄》那个时候,《伤城》真的会死得很难看。那时影院更少,且基本都是大单厅的传统影院。在银幕数不断增加的今天,像《伤城》这样偏文艺,缺少动作、枪战等典型商业元素的电影在黄金档依然能有竞争力,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在影院经营业较为先进,多厅院线占主要地位的韩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怪物》虽然创造了2006年韩国的票房纪录,但批评接踵而来。以著名韩国导演金基德为首的韩国社会舆论对《怪物》采取的垄断院线式的发行展开了猛烈抨击。

  存在“商业圈权运动”?

  由于数字拷贝的成本较低,因此数字院线对于影片发行方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重要。2006年黄金档,全国数字院线采取的措施很让《伤城》发行方愤怒: 在长达四周的时间内只放映《黄金甲》一部电影。

  《黄金甲》与《伤城》的数字院线之争集中凸现了市场上的某些不规范。

  于冬认为数字院线是国家平台,“不是某个公司掌控的私有财产”,应该对所有片方开放。“全国数字院线4周只排一部《黄金甲》,肯定是不规范的行为,一定存在着某种霸王协议”。; 在一个成熟的商业市场中,制定游戏规则的任务应该由行业协会来承担,而不是政府。通过制定公平、透明和开放的市场游戏规则,才能确保产业能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中国需要《黄金甲》这样的商业大片来推动整个产业。也只有影院的收入增加了,才能吸引更多资金投资建设新影院。但越是大电影,越是专业公司,越是大导演、制片人,越应该对行业有责任感,并用这种责任感和胸怀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而不是变成新一轮的‘商业圈权运动’。”于冬说。

  非大制作影片在夹缝中求生

  在《黄金甲》、《伤城》双雄对决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中小成本电影很努力地在贺岁档中寻找自己的空间。

  12月14日,《三峡好人》与《黄金甲》同日上映,不出意料,在《黄金甲》面前《三峡好人》无力回天,许多影院在该片上映当天就撤下该片,最终该片全国票房仅100多万元。

  《面纱》

  也选择在贺岁档上映。影片发行方中华横副总裁艾秋兴对《综艺》表示,《面纱》既是一部中国国产片,又有很好的国际阵容,可以说是中国制造的一部好莱坞电影。艾秋兴希望影片的票房能达到华纳兄弟进口分账片的水准。投资有限的《面纱》在发行安排上很谨慎,计划在全国投放157个拷贝。

  2006年贺岁档期间还有一部国产影片在全国上映,这就是阿甘导演的恶搞喜剧《大电影之数百亿》。

  阿甘对《综艺》表示,当时筹备这部影片时就准备在年底上映,“即便是在竞争最激烈的黄金档,小成本电影依然有自己可能的市场空间”。去年整个贺岁档的票房加起来是3亿左右,假如按年增加30%计算,那么今年贺岁档的总票房就应该是近4亿。“就算《黄金甲》2.5亿元,《伤城》7000万元,那么还有5000万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阿甘认为这个弹性很大的空间是属于《大电影》和《面纱》的。《大电影》计划发行超过220个拷贝。阿甘笑言作为弱势群体的《大电影》没有太大野心,票房能过千万就很满意了。稿件来源:《综艺》(中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