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华语战争片新思维 一切为了“真实感”(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15:21 外滩画报
《集结号》 从战争场面的表现方式来说,《投名状》(blog,投名状吧)和《集结号》(集结号吧)都是奔着《拯救大兵瑞恩》(拯救大兵瑞恩吧)一开始那场极具震撼力的登陆战去的。现在的华语战争片,已经在试图超越以《大决战》为代表的传统模式,即便投资规模尚无法与好莱坞相提并论,但依然力求能体现现代战争片的新理念。 2007年的贺岁档中,最受关注的两部年终大戏《投名状》和《集结号》均以战争片、英雄片的形式登场。两部电影上映仅一周间隔,均以表现战争血肉横飞的场面为视觉重点,反思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战争为大背景刻画非常态下的人性和兄弟情义;而两位导演,陈可辛(陈可辛吧)和冯小刚(冯小刚吧)均是初次“踏上战场”,虽然是“生手”,却也因此没有任何传统战争片模式上的包袱,从而体现出不少新意。 《投名状》展现的是清末冷兵器战场的短兵相接,参考的却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第一场戏以及反映伊拉克战争的摄影作品;《集结号》表现的则是名正言顺的热兵器时代,用上了《太极旗飘扬》(太极旗飘扬吧)的特效班底和好莱坞参与过《特洛伊》(特洛伊吧)和《哈利??波特》的电脑特效公司,目标同样是奔《拯救大兵瑞恩》那极具震撼性的战争场面而去。把《投名状》和《集结号》放在一起比较,初看有点关公战秦琼般滑稽,但从幕后制作和导演理念各方面看来,两部影片都是在战争的真实感和压迫感上用力,都在努力向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战争片理念靠拢。 国产战争片的进化 观众对国产战争片并不陌生,早期主旋律电影中大多数都是战争题材。可是自从《大决战》之后,国内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描绘恢弘战争场面的电影。原因也不复杂:一方面,拿到巨额投资的电影跟随市场需求,都以古装和武侠为主;另一方面,主旋律电影的题材则主要转向了对新时期模范人物的刻画。不过归根结底,这一类型片的缺失,还是跟国内电影工业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 炸点3500个、TNT炸药160吨、血浆100公斤、战争气氛妆1.5万人次、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这是199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决战》三部曲时用掉的部分道具。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宋业明说,这就是当时的思维方式,希望用宏观的角度来描写战争,很多战争场面拍摄现场都有上万人参与,“什么都要大”。之前的战争片里有这样的误区,以为炸药炸得越天翻地覆越好。有时候真实战争里其实只有一个炸点,但拍出来为了“好看”就可能埋了10个炸点。宋业明后来还拍摄过《冲出亚马逊》和《八月一日》(八月一日吧)等军事题材电影,他也认为传统的战争片拍摄方式已经过时,并且潜移默化地已经有所改变了。像稍早的《太行山上》(太行山上吧)、《夜袭》(夜袭吧),尽管依然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但还是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尝试。 作为一部古装片,《投名状》中的角色拿的都是冷兵器,战争场面的拍摄过程也比较“实打实”。陈可辛用了31天来拍摄战争戏,动用了1520个士兵和300匹马。这些数字要远低于《大决战》,但出来的效果,很多地方反而更具震撼力。不过《投名状》的拍摄方式总体还是比较传统,片中有280处电脑特效,但观众几乎看不出来。陈可辛表示,这些特效均用在了两个无法连在一起的镜头中的修补,和一些可能会穿帮镜头中的修饰,观众看到的千军万马都是真的。 描述现代战争的《集结号》,对烟火技术、化妆术和电脑特效的依赖要显著很多。冯小刚为《集结号》找来了拍《夜宴》(夜宴吧)时请的好莱坞特效公司,这个公司曾经制作过《特洛伊》和《哈里??波特》等大片的特效。《集结号》中1000多个电脑特技镜头,基本都是弹道,有时候是人身上的弹着点散发出来的雾;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效场面,就是一场炸桥的戏,拍摄是在东北一座正在使用的桥上进行的,所以不能真的把桥炸掉,而是在桥上做了小型的爆破,然后用电脑计算石块和卡车经过大桥的时间和坠落的速度;另一场用到电脑特技的,是煤窑爆炸的场面,也是因为煤窑正在使用,不能真炸。 此外,《集结号》的爆破特效是由《太极旗飘扬》的特技班底韩国MK公司负责的。当年拍《太极旗飘扬》的时候,姜帝圭用了4年时间,到全国20多个地方取景拍摄。片中多场激烈的战争场面,震撼程度不下于好莱坞战争片。无论是炮轰、枪击、巷战及徒手肉搏等都极具真实感,令人有如置身血肉横飞的战场。影片大量采用CG制作,例如其中一个20万大军翻过山岭的镜头,实际上只有200多名演员参与,其余的都是用CG制作完成的。 延续《太极旗飘扬》的经验,在拍摄《集结号》爆炸戏的时候,韩国制作的十分精确,演员踩到炸点上才炸,而不是像《大决战》那样,炸点离开老远,或者把一个炸点硬是“美化”成10个。他们使用的是特殊的配料,而且有很大的气压埋在底下,上面放的爆炸材料看上去很猛烈,但是炸到时的感觉像一把沙子砸在脸上,演员会觉得疼,但不会受伤。拍摄前,《集结号》的制作人员全部突击到韩国找这些材料,例如做暖壶木塞的木头,弄了好几吨。冯小刚表示,虽然作为他战争片“处女作”,他一开始并不是很有把握,但“我们知道什么是特别不好的战争片,所以希望千万不要拍成那样,做作的、虚假的……” 一切为了“真实感” 无论是首次“上战场”的陈可辛和冯小刚,还是一直关注着战争片的宋业明,都对《拯救大兵瑞恩》开场那段海滩登陆的戏推崇备至。陈可辛说他希望把那场戏里的感受移植到清朝的冷兵器战场,用刀枪替代枪炮。宋业明则说这场戏体现出现代战争片的新理念,“它以个人在战场之中的心理感觉和状态为出发点,去体现战场的激烈和战争的残酷,而不是从前那种站在一边俯视战争的角度”。冯小刚没有直说他对这场戏的看法,不过他在搭建戏中的一条街道时,就是按照“搭一条大兵瑞恩那样的景”的要求交待下去的。 陈可辛在筹备《投名状》时,很多灵感来自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场的照片,那些照片中人们的表情被移植到了影片中,体现为面对饥饿、恐惧、生命危险、家人相继死去等折磨后令人震惊的特写。片中一些细节采用冷处理方式完成,如攻打苏州前,一只孤零零的麻雀掠过尸横遍野的雪地。而真正进入面对面的战斗时,《投名状》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当一个人就在你面前突然死去时给你带来的瞬间震撼。陈可辛最满意的是攻打舒城一战。这段戏尽管公映版本中已有删节,依然有大量血腥和暴力的打斗场面。在长达十多分钟的大场面中,洋枪队、弓箭手、骑兵队、炮兵阵等依次出动,战争进程通过镜头的流畅剪辑,交代得非常清楚,环环相扣又细节突出。 陈可辛用拍文戏的方式去拍这场战争戏,光剧本就写了20多页,就是想要拍出细腻的感觉。这也是此前没人尝试过的做法。拍戏时,武术指导程小东带领一个摄制组用三台摄影机在外围拍大场面,陈可辛在战场中心拍肉搏的细节,最多的时候用了8台机器同时拍。陈可辛认为自己对于肉搏的拍摄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跟在群众演员里拍摄,就像战地记者的感觉,镜头都很实。”陈可辛觉得这种拍法,不是好莱坞擅长的古罗马冷兵器战场那种比较虚的处理方式,却在某种程度上正好符合宋业明对战争片新理念的总结。 到了《集结号》枪林弹雨的世界,特效的两场重头戏分别是一场攻坚战和一场阻击战。拍攻坚战的时候,冯小刚要求以人物身边的爆炸为主,因此在拍摄时没有使用烟火,而是使用了碎片,这比起飘渺的烟雾来更能体现热兵器的强大破坏力。影片在爆破上很注重真实性,炸点很多,小的坑有30多个,大的坑有8个。摄影师吕乐介绍说:“门窗都是炸出时不伤人的那种材料,主要是为了突出爆炸的惨烈性。”在拍摄战争中士兵被炸飞的镜头时,特效部门用了塑胶尸体,演员任泉(blog,任泉吧)对此记忆尤为深刻:“韩国做的那个塑型,和我一模一样,包括眼睫毛、手指都能活动。现场那些尸体,以前都是海绵做的,现在都是塑胶,你路过的时候不知道是真是假。我被‘炸死’的时候,会飞起来四到五米,拦腰截断,死得很惨……” 资金与时间:战争片的高门槛 从效果上说,《拯救大兵瑞恩》是现代战争片难以超越的典范之作,包括所消耗的巨额资金与时间。这部电影成本将近亿美元,光是片头的20分钟登陆戏斯皮尔伯格(斯皮尔伯格吧)就拍了两个月。与之相比,《集结号》很大程度上因为节省了片酬,而“仅”用了1000万美元,与当年《太极旗飘扬》的投资差不多;《投名状》用了大牌明星,投资马上飙升到4000万美元。 其实不管是《投名状》还是《集结号》,就“战争片”类型来说,都还不是很纯粹,战争场面在这两部电影里的比重均没有超过三分之一,因而不是像《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极旗飘扬》那样不折不扣的战争片,能将激烈的场面相对平均地分配给每场大小战斗,让影片时时刻刻都充满火药味。 在资金限制下,很多应该更好看的华语战争电影,最后都只能达到勉强合格的水平。《墨攻》(墨攻吧)就是一个例子,片中的战争格局和攻城守城等战斗方式,与莱德利??司各特的《天国王朝》(天国王朝吧)都非常相似。但与后者片末那场堪称经典的守城大战相比,《墨攻》实在是太寒碜了。毕竟,《天国王朝》光是那一场戏的成本,就已经高过《墨攻》全片了。于是从题材上,“智取”和“以少胜多”就成了近年国内战争片的偏爱。相对而言,资金和技术的短缺,在表现小规模和小范围战争时比较不容易让人看出差距。从《太行山上》到《夜袭》,走的都是这个路子。不知道《投名状》和《集结号》在票房上的成功,会不会吸引到足够的投资,来为打造真正的大场面华语战争片“撑腰”。张嫣/文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