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影人聚焦地震题材 众导演谈拍赈灾电影(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0:45 深圳商报
北川 6月2日,一个女孩在喂一名儿童吃桔子。他们从各个地方汇聚到这里,或许以前并不相识,但是苦难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邻居,成为朋友。他们在暂时的漂泊中期待着重建自己美丽的家园。 新华 灾区儿童学“减压”。 新华 本报记者 李佳佳 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事迹感动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媒介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记录着这场灾难,关于汶川地震的电影就有近10部正在拍摄或筹拍,继尹力、成龙( 听歌 blog)、冯小刚均有意向拍摄的消息传出后,又传出电视剧《里氏8.0》筹拍的消息。以怎样的视角拍摄才是最合适的?匆忙赶制出的作品能否成为精品?当同类型的电影扎堆上映之时,怎样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岁月的积淀?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昨日采访了侯咏(blog)、陆川(blog)、高群书(blog)、刘舜祥这几位电影人。他们一致认为,身为电影人,首先要把真诚放在第一位,要带着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个课题,应景、投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侯咏: 创作需要时间来沉淀 提起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深圳导演侯咏至今仍处于震( blog)惊之中,他称“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我还没有反应过来。”作为深圳电影制片厂第五代的著名摄影师兼导演,侯咏曾参与拍摄的电影有20余部,还因《孙中山》、《晚钟》、《鸦片战争》、《我的父亲母亲》四度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他也是中国获得电影金鸡奖最多的电影工作者,其独立执导的电影作品是人们熟知的《茉莉花开》。大地震后,国内的很多导演、制片人都投入到灾区一线抢拍最真实的赈灾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侯咏认为,反映真实历史的灾难片可以凝聚较大的社会力量,用最震撼的场面和技术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造成很大的社会反响,但这种影片创作需要时间来沉淀,短时间则缺乏思考的深度,“地震发生后,让我声泪俱下的有很多故事,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拼死救出13名学生后,自己不幸牺牲的感人事迹。”侯咏称,一些属于人性的真镜头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直击人心。侯咏透露,他目前正在筹划拍摄一部结合赈灾和奥运的公益短片。因为,在他看来,捐款行为是最义不容辞的举动,如果能帮助灾区人民恢复家园重建和心灵重建则更有意义,“所以要实实在在地做点事”。 刘舜祥: 不要有急功近利心态 “拍摄赈灾题材的电影并不是一时的创作冲动,也不要怀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这样的影片很容易浮于表面。灾区每天都发生着无数令人落泪的事迹,我们需要时间总结,寻求最佳的角度。”深影厂的导演刘舜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5月14日,地震发生后仅仅两天,刘舜祥便奔赴四川成都,因为惦记着他的亲人们,在灾区的10多个日日夜夜对于刘舜祥来说是永远不能抹掉的记忆,“几千次的余震考验了人们的勇气和耐力。在灾区的每一天都能给我感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陌生人之间的互救与相互扶持随处可见,每个人都不离开、不放弃,都有一种家园意识。”刘舜祥说,在灾区,他还借了一辆车沿着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绵阳、江油等地走了一圈,并进行了深度的采访,为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素材。一回到深圳,刘舜祥便自拍了一部名为《老陈要回家》的纪录片,该片讲述了一名在深打工的川籍工人老陈在地震发生后克服艰难险阻执意要回家看看的动人故事,“没想过上院线,拍这部片子只为盯住最普通的人,至少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