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影人聚焦地震题材 众导演谈拍赈灾电影(图)(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4日10:45 深圳商报
北川 6月2日,一个女孩在喂一名儿童吃桔子。他们从各个地方汇聚到这里,或许以前并不相识,但是苦难让他们走到一起,成为邻居,成为朋友。他们在暂时的漂泊中期待着重建自己美丽的家园。 新华 灾区儿童学“减压”。 新华 陆川: 关注普通人物的命运 记者连线导演陆川之时,他正在长春抢拍新片《南京!南京!》的最后戏份。无论是尹力式的“汶川”、刘伟强(blog)式的“汶川”,还是冯小刚式的“汶川”,这些类似中国式的“泰坦尼克号”都让人满怀期待,哪种类型更能让观众接受?有人提出了几种选择:或是拍成史诗巨片,真实地还原灾难的悲壮,生动地演绎出人性的光辉;或是拍成反映民族精神的巨片,并向国外输出;或是拍成慈善片,体现人间的冷暖和爱心奉献。陆川告诉记者,如果他来拍,会定位为灾难片题材,但并不是以大场景或外来者拯救为主线,而是要关注普通人物在这场历史灾难中坎坷多舛的命运与灵魂摧残,表现出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未来的思考,“有一个好故事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陆川认为,拍摄这样一部真实题材的电影无疑要提早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及采访工作,电影人应该抱着科学而负责任的态度去研究这场灾难,“只有能复制的、冷静的、经得起考验的结果,才是不可质变的结果,才是真正被世人铭记的事实。我希望,当观众看到这些电影时,能清醒地认识我们这个民族在这场劫难中经历了怎样的痛楚,能够产生共鸣。” 高群书: 注入一种希望的基调 但凡大灾难、大事件发生,都会有一批相关的影视作品出炉,但能经得住岁月洗礼后成为精品之作的并不多。导演高群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颇为欣赏的灾难片有《世贸中心》、《93号航班》等,这些影片并没有刻意渲染灾难的场面,而是关注人在黑暗危机中的那种心态与求生的本能,并对灾难有所反思。“我理想中的优秀灾难片是要充满一种希望的基调,克服高大全式的英雄及大场面、大视角的套路,突破传统思维的羁绊,不能乱贴标签。” “如果让我选择,我会从关注个体的角度切入,因为这更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是消极地等待援助?还是积极地争取生存的可能?信念的持续是最为可贵的。”提起多天来对灾区救援工作的电视直播,无数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让高群书感动,而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小学生自救的故事,40多人的一个班级,活过来的仅仅4人,当被压在倒塌的残垣断壁下时,孩子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离去,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隐忍痛楚,积极自救。高群书认为,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赈灾电影题材。 “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力量撑起了整片天空,理性、文明的东西也回归了,整个社会充满了温暖的基调和爱的奉献,这些都是值得歌颂的,”高群书认为,这些才是赈灾电影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而电影人投身于这类影片的拍摄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承担起了更多的民族道义,不仅以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力量,也为历史留下了最真实宝贵的影像,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