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章琰
号称投资将达1.5亿元人民币的电影《孔子》近日在北京启动。该剧由胡玫掌镜,《赤壁》编剧之一陈汗撰稿。启动仪式上,胡玫和制片方对剧情和主演三缄其口,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饰演孔子的人将会是个“高大威猛”的“一线男星”,剧中将会出现诸多孔子的情感戏以及武打场面。
学界对孔子的解读本来就莫衷一是,那么一个面目并不清晰的人,又如何通过银幕来表现?电影还未正式开拍,各界就质疑不断,演员如何选?剧情如何编?孔子如何包装?《羊城晚报》记者就电影《孔子》的相关问题分别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北京大学教授李零。
于丹:
孔子并没有那么“高大”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子算得上是一个“官迷”了。为了达到“做官”目的,孔子也差点做出傻事。于丹搬出《史记》里的一段记载:“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意思说无处发挥才能的孔子被召见,他蠢蠢欲动,却被弟子劝阻。由此可见,孔子在为人上,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大”。在鲁定公6年,孔子被提拔时,他也欢欣鼓舞面有喜色。当时有门人说:“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而孔子的回答是:“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这样的问答,令人汗颜。
“其实,在我看来,孔子的身份充其量也就是一位民间智者,或者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位教师、一位专门传授心灵愉快秘诀的心理咨询师。”于丹说。
于丹表示:“孔子其人,我的形容是三个词:朴素的、温暖的、厚道的。从世俗的角度看,孔子并不是那么‘成功’。他没有什么大业,还经常有不如意的时候,不光‘惶惶如丧家之犬’,还经常受挤兑,一辈子倒霉事儿太多了。”至于孔子的外貌,于丹表示并不在乎,高矮胖瘦都可以,甚至是男是女都没所谓。“我对孔子的理解,性别色彩挺少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人让我很难站在一个性别的视角上去看他。孔子更多的是代表一种理念。”因此,于丹认为真正的孔子是“没有颜色的,只有温度,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塑造的是一位最具普适性的孔子,一个不烫手也不冰人、保持千古恒温的孔子”。
李零:
拍《孔子》应忠于原典
“从言论自由的角度来说,拍《孔子》没有什么问题,甚至乱讲都没人能管你。但在事实的层面上,这绝对不允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对经典的诠释如今经常沦为一种游戏,但问题是,还有考古和其他证据在那儿挡着你呢。你讲了半天,人家拿出材料来,证明你完全是胡说八道,你还要继续说下去吗?”李零并不反对用影视作品传承孔子的精神,“这并不构成争论,但如何解释孔子就应该斟酌了。你通过阐释,借孔子的嘴,说你心中的话,当然没人能禁止你的这种自由。但如果没有证据,我就要说,这是歪曲”。李零的观点概括起来就是,《孔子》可以拍,但必须忠于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