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有一次,李米甚至在大街上跟张涵予扮演的警察“对打”———因为他阻止了她,她再次把爱人弄丢了。
追人:像不屈战士
这是李米第一次在大街上看到方文的身影。她不顾一切地穿街走巷,赶上了他坐的车。面对疾驰的汽车,李米似乎看不见危险,直接撞到车子身上,然后从车盖滚落在地……这是一段没有用替身的长镜头,让人直为周迅捏一把汗。
第二段长镜头发生在李米终于追上方文之后。天桥上,方文拉着自己的女人拼命往前走,李米则苦苦跟在他们身后。因为说什么都打动不了他,她开始背起四年来对方写给自己的信:“708天,我今天到机场买了机票,那时候思念像是一条在草上爬行的蛇……”这段戏周迅边说边哭,执拗的眼神像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不屈战士。
2、【剧情抠底】
周迅“害死”了邓超
李米寻找方文的结果到底怎么样?之前的宣传,影片的结局都被“死守”。如今谜底揭开———死死咬定自己不是方文的邓超,其实正是方文,但他最后死了,而且是被李米“害死”的。因为李米认出了他,方文被自己所在的贩毒组织追杀,他选择了从天桥上一跃而下,正好死在李米面前。
那两个无意中跟李米的命运扯到一起的绑匪,其实也跟方文有关———他们要寻找的“联系人”就是方文。让人无法对方文生恨的是,他其实一直爱着李米。在他死后给李米留下的录影带中,李米发现其实四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自己身边,因为他拍下了她的一切———在家里晾衣服,在街上跟人吵架,因为轮胎坏掉而不知所措……而他去贩毒,其实只为了实现李米当初的愿望———开一家小超市。
3、【周迅解读】
结局:原本方文没有死
我知道导演原本准备了另外一个结局,因为我们拍过一场李米到医院看方文的戏,他没有死。我不知道为什么导演改变了主意,但我觉得这不重要。因为不管他有没有死,李米都得到了一个结果,她终于可以结束那四年的等待,开始往前走。
长进:懂得了精确演绎
这个剧本跟以前我遇到过的都不一样,它特别细腻。比如我在警察局抢过张涵予口中的烟,抽烟的人都会觉得这样的反应很真实,因为一个人慌了之后就会那样,这个细节是导演安排的。还有我被绑架后很害怕的戏,刚开始我选择了大口大口喘气,但导演说不对,我后来想了想,改成了短促的那种呼吸,还发抖。这部戏让我学会了更精确地演绎。
改变:终于摆脱了女孩
不管是《如果·爱》还是《苏州河》,或者其他作品,以前我演的都是女孩,其实很简单。但是李米不一样,她特别现实,是一个很立体的女人。她处在某个人生的高点上,所有的人性都爆发了。在演李米之前我得过很多奖,而我决定自己的演技要从零开始,然后我就得到了这个最难的角色。
4、【导演阐述】
为了演员,放弃了漂亮
这部戏的投资是1000万元,不够用,怎么办?我觉得表演是这部戏最重要的东西,所以我决定把时间都给演员,放弃了所有导演都喜欢的那些玩弄镜头的东西。镜头不算漂亮,但我不觉得可惜,因为有时候必须取舍。
我给了周迅和其他演员最大的表演空间。这些演员都很有个性,而我所做的只是把他们身上原本就有的东西给“要”出来。有时候“要”不到,但我会坚持“要”。周迅很受折磨,比如她看录影带那场戏,第一条刚开始,她就哭得一塌糊涂,而我在那种情况下很难跟她说:“对不起,你演得不对。”她那么演确实也能感人,但问题是真的不对,我只好重来。我告诉她,伤心有时候会掩盖太多东西,而我想让李米在这一刻体现的是伤心过后剩下来的东西。半个小时后再拍第二条,这一次她对着录影带笑了,含着泪。没错,她演对了。
我不担心票房。中国电影现在似乎只有商业片和艺术片。前者完全只靠技术,故事和人物都一塌糊涂;后者则都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我想走第三条路,我希望作品既有态度,又能让观众———最普通的那些观众———觉得好看,这是我对电影的理想。如果说,一个国家有很多好电影都卖不了钱,那绝对不正常。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