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服
《梅兰芳》海报
陈凯歌
“大爷”陈凯歌要求严格 本报记者 李丽
“大爷”,《梅兰芳》剧组的每个人都这么叫陈凯歌。这个称呼背后,有尊敬,也有抓狂。有人说:“从来没有见过像他那样‘麻烦’的。”有人说:“做《梅兰芳》的时候,觉得自己被逼疯了。”还有人说:“前前后后,我被折腾得‘死’了三次。”
陈凯歌究竟是怎样一个“可怕”的导演,他有什么“怪癖”?从跟他合作的人透露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拼出一幅“陈氏性格图”。
【逼人金句】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解读:做“大爷”的戏,必须做很多功课。造型师陈同勋说,在接活之前,陈凯歌对他的要求之一是弄清从清末到民国这个阶段的服装演变,然后告诉他一个“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东西。就这么一句话,陈同勋被迫总结、梳理了一番“中国近代服装史”,然后做了一张几米长的图———从西装、礼帽、鞋子、旗袍,哪个时期是什么样子都画了出来。他得拿着这张图跟陈凯歌解说,为什么西装在这个时期要用这种衬里,这种手工纳线又跟那种手工纳线有什么不同;而旗袍的长度、材质、式样,甚至布料的纹路和搭配的发型,彼此又有什么区别。这只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陈同勋还必须告诉陈凯歌,其中哪些适合用到电影里,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
【逼人绝招】
开列书单
据了解,陈凯歌几乎给每个幕后人员和演员都列了一张长长的“书单”,书的作者包括张爱玲、林语堂和老舍等等。每张书单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比如演员的会侧重故事、人物和心理,而幕后人员必读的书则包含了很多老北京的描写———他们得按照文字来想象,然后艺术重现。编剧严歌苓甚至拿到了一份“电影单”,其中包括《莫扎特》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人物传记电影。大家都说,“大爷”很懂得“对症下药”。
做了再选
陈同勋给《梅兰芳》总共做了1500套衣服,每件都是定制的———从材料到做法,件件手工,独一无二。有时候为了一块能让陈凯歌满意的面料,陈同勋跑遍内地、台湾,甚至泰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衣服都能出现在电影里,有时候“大爷”一句“不行”,整件衣服就作废了。置景师柳青同样不辞劳苦地为《梅兰芳》准备了120多个分场景、70多个大场景—————大部分都是搭建的。但是,同样有不少是无用功———那些斑驳的墙壁,漂亮的装饰,很多根本就没机会出现在镜头里。柳青为此自嘲:“‘大爷’的戏就是豪华———东西多了不要紧,关键是要有选择余地。”
专家“无用”
陈凯歌不允许《梅兰芳》出现“硬伤”,因此要求每个人都“自学”成“家”。假如实在搞不懂,那就去请教真正的专家。陈同勋曾经为了一件旗袍料上某种织绣的方式,专程登门请教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专家。但当他带着答案兴奋地回来,陈凯歌却说:“专家说的不一定合适我们的电影,你再找一个相对理性的方案吧。”就像“的确良”这种布料,确实是当时北平上流人士常用的,但陈凯歌却认为这种布料的“时代气质”不符合《梅兰芳》这部作品,“太平滑,质感不足”。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