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文娱印记":电影(上)六代导演的光影梦想(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02:38  燕赵都市报

  内外夹击国产电影求变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录像厅开始出现,电影院的观众分流了。史晓军感觉到电影院的观众不像以前那么多了,放映设备简陋,放的片子也很单调,即使有新片上映,场场爆满的盛况再也不出现了。上世纪90年代初,VCD诞生,人们在家中看电影的梦想实现,家庭影院开始冲击电影院。1992年全国全年票房收入从1991年的23.6亿元下降至19.9亿元,全年观众人次减少38.4亿,降至105.5亿人次,比10年前的1982年减少130亿人次。这个时期的国产电影,依然坚持传统、正统,但面对电影商品化、商业化冲击,有些站不住脚,于是从导演到观众都纷纷把目光转向娱乐片上。

  1994年底,海外大片进军中国大银幕。海外大片的引进刺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

  1993年,史晓军到影乐宫工作,这座新开业的影院当时在华北地区是一流水平,沙发软座、模拟立体声、大银幕,

石家庄的观众眼前一亮,他们心里明白要看大片还得到电影院来。与此同时,国产影片也在1995年开始以票房分账的形式发行,并且按照大片的方式操作,《红粉》、《阳光灿烂的日子(
30年"文娱印记":电影(上)六代导演的光影梦想(3))》、《红樱桃》等一批“国产精品”电影在市场上显示出的与海外大片分庭抗礼的实力和气势,构成了1995年中国电影的一道迷人景观。

  第六代导演悄悄成长

  第五代导演在中国影坛崛起的时候,比他们更为年轻的一批导演正在悄悄地努力生长,他们以迥异于第五代导演的姿态出现,被称为“第六代”。从1990年张元(
30年"文娱印记":电影(上)六代导演的光影梦想(3) blog)独立制作低成本电影《妈妈》和1992年拍摄《北京杂种》开始,到管虎(blog)的《头发乱了》、王小帅的《冬春的日子》、章明巫山云雨(
30年"文娱印记":电影(上)六代导演的光影梦想(3))》,再到贾樟柯的成名之作《小武》和之后的《任逍遥》站台(
30年"文娱印记":电影(上)六代导演的光影梦想(3))》,这些作品投资很小,都是体制外制作,他们把镜头对准不被关注的社会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当然这些电影也从来没有在影院上映过。不过史晓军说,自从贾樟柯的《世界》公映后,他挺担心反映这些第六代导演的影片,因为“票房从来都不好”。第六代导演被冷淡于影院,却在DVD市场受到了热烈追捧。史晓军说在中国没有专业的艺术影院的前提下,还是希望年轻导演能够多拍一些《疯狂的石头》(blog)那样的影片,成本不高,观众爱看,对影院、对投资方都能获益。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中国电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